“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中國實際(上)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一席談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四個全面”,立足中國實際,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我們在今天復雜局面下治好國、理好政,制定了一個引領各項工作順利前進的戰略布局,對于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應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
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握好這“四個全面”,對于我們理解中央的各項決策,做好各方面工作,具有統領性、指導性的意義。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請他詳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于把握新常態下新機遇、應對新常態下新挑戰的重大意義。
記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有什么樣背景和邏輯?
李君如:同任何科學理論形成和提出有一個過程一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也有一個過程。
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鮮明而又具體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次黨代會形成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集思廣益,竭盡全力,為實現這一宏偉的戰略目標而奮斗。短短兩年多時間,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驟:
一是思想先行,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思想。黨的十八大后,先是通過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從高層做起,一面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一面把各級干部的行為規范到“八項規定”上來;接著,把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追求聯系起來,提出了為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上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熱情。
二是秉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要求,大力整頓黨的作風和干部隊伍。在統一思想和行動的過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雷厲風行地進行“打老虎”、“拍蒼蠅”反腐敗斗爭,并把這兩件大事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突顯了黨中央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形成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治黨格局和治黨思路。
三是在從嚴治黨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舉措。這兩年多,我們黨在處理內政外交國防和治黨治國治軍各種復雜問題時,高瞻遠矚、駕馭全局,條分縷析、精心謀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特別是在2013年和2014年通過中共中央全會決策的形式,制定和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個綱領性文件。這兩個重要決定,一是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兩個“總目標”,貫穿著同一個主題詞:“治國”。一是要通過制度現代化從根本上破解治國難題,一是要通過法治謀求國家長治久安。
認識來自于實踐。正是在這樣的實踐基礎上,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第一次提出了“四個全面”,并在2015年2月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把“四個全面”定位為黨中央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