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姜軍訪談錄| 事關中國網絡生態未來的10個問題

2015-06-11 09:28 來源:網絡傳播雜志  我有話說
2015-06-11 09:28:29來源:網絡傳播雜志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中國有幾個輿論場?理性的持平之論有沒有市場?官方媒體的價值如何體現?網絡和現實之間有多大偏差?信息傳播還需要媒體中介嗎?未來媒體是什么形態的?

  下面這篇專訪,將為您展示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局長、前媒體人姜軍關于中國網絡生態未來的預言與判斷

  1信息傳播還需要媒體中介嗎?

  問:有人說目前整個網絡輿論場處于一個草莽時代,缺乏秩序感,您的判斷是?

  姜軍:我覺得有幾個方面。一是整個網絡信息傳播可能到了一個拐點。媒體作為一個媒介,信息傳遞的中介,它的歷史使命正在受到沖擊。不單是傳統媒體,新媒體也是一樣。內容、信息的產生和接受中間,還需不需要這樣的一個中介?現在已經受到質疑了。

  比方說,中紀委發布案例,不再召開新聞發布會,不借助記者,直接在中紀委網站、APP發布,媒體再轉載。有了互聯網,專業化的傳播媒介功能在弱化。

  問:怎樣評估這種現象對傳媒界產生的影響?

  姜軍:近來,門戶網站,以及致力于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平臺,不斷發生侵權和被侵權的事件。可見,傳播能力強大之后,自身生產的內容滿足不了它的傳播需求,生產跟不上銷售的速度,產生很多“拿來”的現象。

  這從反面說明,信息的“二傳手”越來越過剩了,傳播、再傳播的能力空前強大,現在衡量一個信息的影響力,不在于它一次覆蓋多少個用戶和讀者,影響力在于再傳播率,而不在于一次性傳播面。這可能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最重要的區別之一了。

  目前,傳播能力和內容生產是不匹配的,生產力相對于傳播力處于一種枯竭的狀態,我們可能必須慢慢接受生產和傳播相分離的狀態,最終產生大的平臺,比如“今日頭條”這類。

  還有一個趨勢是,用戶閱讀信息的習慣也在發生變化,獲取新聞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對日常社交平臺信息的接受度逐漸提高。社交媒體附帶的新聞傳播功能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重要的、跟自己相關的新聞事件并沒有漏掉。

  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再思考,為什么要看專門的新聞媒體?

  從人類歷史來看,新聞媒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或者說是印刷時代的產物,由報紙、雜志而產生了專門刊登新聞信息的介質。人類社會幾千年,沒有這些媒介之前,信息也是在傳播的,所以未來這種形式可能未必存在。對個人來講,所需要的新聞信息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并不多。之前,很多生活服務類信息,比方天氣預報,是被當做新聞信息來傳播的,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隨地查閱了。

  我們要開始重新考慮媒體的生存價值。如果一個讀者每天不需要看太多的新聞,能從其他渠道接收到他所必須的信息,那新聞媒體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整個媒體生態包括網絡生態都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期。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