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宇文利
制度的韌性由其內在品質、存在基礎、組織結構和價值目標所決定,具體體現為制度的生存能力、發展潛力和實現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韌性,展現了強大的制度建設能力和廣闊的制度發展空間。因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并不是盲目的,這份自信恰恰來源于對其韌性的體認、捍衛和發展。
制度韌性來源于中華文明的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于中國土壤,脫胎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中迄今為止未曾斷流的文明,也是在未來途程中不斷鋪設并拓寬人類文明大道的中堅力量。中華文明是有強大韌性的文明,它具有鮮明的主體性,但絕不封閉保守,而是對異域文明高度開放、積極包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承了中華文明的韌性基因,它具備強大的自主建構能力,但同時也積極汲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從而在內生外爍、博觀約取間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衍生不斷持續發展的活力。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遇到了諸多挫折和壓力,也在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不過,正是在千磨萬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堅韌的成長和韌性的積累。
價值目標決定韌性空間。一種制度有何種價值目標,就會有多強的運作力、革新力和生命力。從終極價值關懷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實現人的解放、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從現實價值目標看,它以服務人民為宗旨,以維護、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指向。這樣的價值特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注定成為具有超強延伸度和巨大生長空間的制度,當然也是最具韌性且能不斷發展這種韌性的制度。
制度與基礎的互動支撐韌性生長。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制度的存在都依賴其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的支撐。一種制度是否具有強大韌性,除了要看其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是否雄厚堅實外,還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當該制度還處于弱勢或遭到壓制和創傷時,其應對挑戰的能力,這取決于該制度是否足夠先進、能不能抵抗和戰勝內外壓力;二是制度鞏固、發展和增強其物質基礎與精神基礎的能力,也即制度本身對于其依賴基礎的反哺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不斷抵御外部沖擊、修正內部失誤、應對各種風險考驗的進程中形成并最終確立的。之所以歷經曲折而不倒,原因就在于它是先進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發揮制度作用力,保障并增強其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制度韌性表現在社會統合和結構平衡中。社會是制度孕育、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制度是否具有韌性、其韌性的程度和水平如何,都與社會的組織結構及其狀態有很大關系。我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強大的社會統構性和整合力,具有強大的社會穩定性和柔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韌性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制度整體性的自組織力。其中,主要是制度自身所具有的號召力、凝聚力和集中力有利于社會集中各種資源和力量辦大事。二是制度的學習力和借鑒力。在不斷完善自身進程中既能堅持正確方向,也能學習和借鑒他人優秀之處,善于利用高效和新穎的方式獲取革新的可能性。三是應變修復能力。通過多樣社會運行機制和具有統合力的組織結構,能夠對各種變化作出動態應對,在堅持正確、修正錯誤中不斷進步,尋找到最優發展路徑。四是策略協調和平衡調控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也會結合實際采取階段性、分步驟的發展策略,并由此協調配置資源,平衡發展狀態,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