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教授 顧曉鳴
核心觀點
當務之急,要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首先是遵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生長規律,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潛能活力;重點關照遺產依附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承保護;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文化遺產保護的功利化,讓普通百姓都能從中得到收獲
在第10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上,120余項文化活動在申城展開,呈現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魅力,讓市民通過觀賞、品嘗、參與等方式近距離感知身邊的文化遺產。呼應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保護成果全民共享”,就是通過“口”頭接觸和傳播,使非物質遺產在人際傳承,提高保護和熱愛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
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真正全面開始早在20世紀80年代,迄今付出了30多年的努力,卓有成就。然而,只有深入研究已有實踐,直面矛盾、不足和困境,更有學理依據、更超越性地進行思考和籌劃,跨出一步,找到與建設國家創新城市相匹配的制高點,才能高屋建瓴,消解那些互為因果的難題,進入超越過往的新境界。本文即對此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期引起討論。
歷史文化遺產蘊含城市DNA
當下,人類已進入太空、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即將發生突變的時代,相關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在多年宣傳和實踐文保的氛圍中,人們懷舊和創舊的意識日漸濃厚:許多優秀的蘊含歷史文化要素的建筑、產品和文藝作品正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因為,人類大量的秘密都埋藏在它的“古”和“舊”里面。這既包含了它的歷史,又包含了許許多多有形無形非常神奇的元素。古老文化里有些不為人知的還未能得到充分解釋的遺產,蘊藏著極其深奧而富于生命力的寶貝。就如中醫大學的教授們正扎實挖掘中醫藥的文化遺產,開發新療法新藥物,提出新機理的學說,已取得世界性的突破那樣。
同時,人類這樣做還因為面臨著工業和信息化的超高復制能力和速度的挑戰:在2045年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一樣的情況下,人還有什么東西能夠留下來?人工智能即使能做出非常聰明的機器人,但人類不能像機器人那樣批量生產,人類是在歷史上慢慢地積淀起來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道路,形成了獨特的歷史素質和思維方式,這種不斷地由歷史積淀起來的東西是抗拒人工智能的人類最后的屏障。每個民族、每個地區、每個個人歷史積淀下來的東西是無法克隆和抄襲的。在人工智能可能仿制的人類普遍“理性”之上,還有這樣的“歷史文化遺產”。
作為生命體的人類和城市都在不經意中循著由歷史文化遺跡體現的基因和經絡,生長和發展。新的街區為什么有現代化的通衢大街和醒目路標,卻沒有了老街區的人氣和方便?現在規劃師正在仔細分析往昔的老街,從中找到“密碼”;或按照往昔的遺物遺跡,形成地標,既保留記憶,又方便辨路。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生命體的城市的DNA,規約著城市生長及其發展的命和運。而這就是遺址和街區的保留和保護的內涵。上海外灘,正式獲批成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稱號。歷史上慢慢形成的這些帶有風水,帶有人氣、人際活動的文化遺產現在越來越少了,對這些“風水景觀類”、“人氣集聚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應當專門進行調研和保護。
懷舊和創新是一件事的兩面
同時,歷史文化遺產在消費社會和商品化過程中,也可成為創新資源和價值源泉,外化為時尚;另一方面,當蕓蕓眾生以發財、出名、時尚、新潮為人生標的而無暇他顧時,猛回頭,發現生命的真諦卻被丟失和遺忘,于是,“懷舊”更在本質上成為現代人重新發現自我,創造人生的個體獨特性的必由之路。
不過專家也指出,當務之急,要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首先是遵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生長規律,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潛能活力;重點關照遺產依附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承保護;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文化遺產保護的功利化,讓普通百姓都能從中得到收獲。
為此,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一部分的老居民和社區,要進一步有機制有機會參與保護、開發和規劃;規劃者必須進一步與當地群眾干部互動,尋智其中,找到解決方案;志愿者、第三方參與和眾籌等等新的社會合作形式,要大膽試點和推進。與此同時,如何更能動地規制和監管,如何創新,也應有新的方法論。當代保護文物中的不少問題在于,文物喪失功能性,失去使用價值,保護成了負擔。但出現這樣的問題后,也能形成倒逼機制,逼著文保部門、規劃部門推出創新機制。
懷舊和創新是一件事的兩面。已有的道理和模式能推進改良型創新。而顛覆性的創新,一定有深厚的人類精神,在不可思議處獨辟蹊徑。喬布斯通過鈴木大拙受到禪宗的深刻影響,與APPLE電腦的創新有關聯。至于作為計算機基礎的二進位制受中國陰陽八卦的啟發,早已成常識。因此,在懷舊中分析上海發展的新的可能的樣態和細節,發現創新的胚芽和契機,應成為建設創新城市和制訂“十三五”規劃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