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傳統節日要在儀式中傳承民族精神

2015-06-20 08:45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我有話說
2015-06-20 08:45:35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范玉剛

  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一同在2007年1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法定假日,人們就此每年能享受三天假期。三天小假期使民眾感受到了節日的韻味,劃龍舟、吃粽子,不亦樂乎。一定意義上講,節日是大眾庸常生活的斷裂,是流水線式的按部就班生活的某種中斷,它帶給人們的是興奮、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是對某種價值觀的再體認和精神的弘揚。可以說,大眾以其節日的狂歡表達了對生活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以及對某種價值認同的強化。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在節日文化中體現得最為生動形象,也格外受到大眾的青睞。

  端午節由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發展到今天全中華民族的節日。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因而端午節曾定名為“詩人節”,以示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壓邪,表征著人們對正氣的崇尚。作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民俗活動,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而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入侵,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后,抱石投身汨羅江,以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小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每年陰歷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一個節日原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這聽起來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這表達了對詩人的尊重和文化的敬意。可見,每個節日都有其節慶的來源和價值指向,都有其家喻戶曉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一再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對增強我們做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的重要價值,一再告誡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優秀的傳統文化恰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根基,而傳統文化的弘揚離不開一定的儀式和活動載體與傳播平臺,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文化地位的凸顯,民族節日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如何使節日過得既有意義,成為傳承文化價值的一種方式,又能賦予時代內涵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和載體?文化價值的傳承任重道遠,每個人都是節日文化價值的傳承者,節日須經由一定的儀式才能代代相傳。可以說,節日的儀式化和意義的本土化,至關重要。節日的意義和價值要一定的儀式和活動載體來體現。節日的歡度需要一定的時間,更需要一定的儀式。作為本土化的節日,它凝結了先民的文化訴求和情感想象,從而成為成為傳統文化最深沉的符號顯現,這種精神文化符號形象地顯現于節慶儀式中。全球化語境下,傳統節慶儀式及其載體,是抵御西方洋節最有效的方式和載體,是對抗西方商業娛樂文化侵蝕的最有效資源。

  任何節日的文化傳承都要通過一定的儀式,正是儀式固化和衍生了節日的意義和功能。節日需要儀式化,更需要意義的本土化,意義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但儀式需要內容支撐,不能淪為空殼。隨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顯,文化成了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于是我們看到節日經濟的火爆,節日儼然成了商家“快意恩仇”的平臺,豪華的包裝、天價的粽子、高檔的煙酒遮蔽了節日本有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價值。很多人在節日游玩或者在酒店吃著高價粽子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起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呢?其實,全球化語境下,作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節日不在于誰曾經擁有,而在于誰傳承保護得好,以及誰經由創意和資本化開發得好,最終形成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和滿足大眾的精神享受。文化說到底可以全世界共享,但文化影響力卻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顯現。

  其實,任何節日背后都有著相應的文化闡釋與價值表達系統,都有著節日的美好情懷和現實的人生關懷,通過一定的儀式來傳達,就此來說文化符號與文化內涵互為表里。文化不是不能用于商業,節日經濟可以帶來商業效應,文化與商業的相互契合才能使民眾心悅誠服,使大眾錢花得舒服熨帖!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民間紛紛包裝和隆重籌辦節日文化,政府借助財政為百姓辦實事,商家借助節日平臺賺眼球,都意在經濟上有所為。節慶文化有經濟的訴求,但不能僅僅注重節日的經濟價值,更要傳承其中的文化內涵,沒有文化依托的經濟不可能持續,節慶經濟可持續性的底蘊是文化,是老百姓認同的文化價值。節慶文化不能只見經濟不見文化,當然也不能回到故紙堆的繁文縟節,而要與當下人的生活狀態相切近相交融,讓大眾徜徉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并在這種氛圍感受傳統節日的意義,而不是被商業化包裝成文化的空殼。也就是說要在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的活動中,感受和想象偉大愛國詩人的苦吟行舟的文化情懷,而不能使文化價值全然被赤裸裸的商業所遮蔽,不顧節日內涵的商業行為只能使文化韻味漸趨稀薄的節日空殼化,不但失去助推經濟發展的動力,還糟蹋、破壞了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應對洋節火爆的沖擊,傳統節日的意義愈發要本土化,愈要顯現出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意義就在自己的家鄉,就在尋常百姓的生活中,這樣,民眾才會生活得有尊嚴,而不會把靈魂寄托于消費洋節的系列符號上。

  防止節日空殼化,就必須杜絕節日儀式化異化為表演秀,進而導致意義感的疏離。當下普通民眾之所以感覺節日越來越無味、沒意思,而多在家休息、休閑、吃喝,導致傳統節日感越來越淡。惟此,節日期間安排一些青年人或人人都能參與的活動便顯得格外有意義,只有在一些特定符號儀式化的真實體驗的活動中,民眾尤其是青年人才會對民族節日有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覺得意義就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而不是自己作為“看客”欣賞一些儀式化的表演。因此,政府對節日活動安排的引導要注重互動性、體驗性和本土化,以及時代性內涵的訴求,而謹防儀式的表演化和外在性。因此,如何感受節日的溫情和溫度,如何在節日的儀式化中感受厚重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中弘揚民族精神,而不再是羨慕洋節的火爆和多彩,這才是中華民族子孫的共同心愿。只有把節日過得有文化、有意味、有意義,成為每個人人生記憶中的節點,才是民族節日的本真內涵。意義感就在節日儀式的一次次固化和傳承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就在節日意義感的生成中,意義并不疏離我們,它就在民族文化的弘揚中,就在當下的日常生活、就在家鄉、就在故土、就在我們的心中。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