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部主任 胡仙芝
必須打破原有的循序漸進、論資排輩的封閉系統中的穩態人才推補方式,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公開化、競爭性的人才選拔和官員選配方式,這是當前改革事業的當務之急。
全面深化改革戰略的推進,必須要有一批“改革派官員”到位。改革派官員的作用重要性雖然已經凸顯,但是,改革派官員又在哪里呢?帕森斯的官僚組織理論告訴我們,由于金字塔式的等級體制,導致庸才識別和選拔機制內在地發揮著頑固的作用,只會導致“冗員增加”,機關嫉妒癥盛行。加上這些庸妒癥患者不幸進入或原本就在高層,會盡一切可能的手段排斥比自己強的人,拒絕提升能力強的人,最后導致整個科層體制進行“愚蠢比賽”和“懶惰競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形成了汰優擇劣的機制性后果。為此,一個優秀的人才往往會被官僚體制所不容,官僚組織則在抑制和驅逐改革派官員后,重新在穩態中維持著“一潭死水”的寧靜。
一個長久的穩態組織是適應不了變革時代的要求的。正像鯰魚效應原理中,漁夫會引進鯰魚來激勵沙丁魚一樣,改革事業也要求有一定的激勵因素進入組織,才有可能保持改革事業的適應性和發展性。也就是說,改革事業需要改革派官員來促進改革。為此,需要我們加強制度創新,千方百計,開辟各種途徑,吸引、培育、選拔、任用大批“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為改革事業增加動力和干部人事方面的保證。
很顯然,在改革派官員的選拔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采用論資排輩的科層組織進化方式,那么科層組織熏陶下的資深官員將會主導整個科層組織,那樣,程式化、機械化、等級化、僵化就會成為整個組織的一種常態,難以擺脫。這樣,改革事業也就難以有效推進。為此,必須打破這種循序漸進、論資排輩的封閉系統中的穩態人才推補方式,而是要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公開化、競爭性的人才選拔和官員選配方式,這是改革事業的當務之急。
盡最大程度地推行競爭性選拔考試方式,增強公開、公平、公正,尋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競爭性選拔考試方式,有利于打破資歷、門戶、圈子的框框,加強官員隊伍的開放性,也有利于釋放干部隊伍的活力,增強改革的動力。然而,在競爭性選拔考試中,我們也曾遭遇到一些效率方面的難題:如有些人批評的“找了女婿氣走兒”,導致一部分工作開展不力;一些選拔上來的官員雖然在考試或者某一些方面有一技之長,但在領導權威的培植過程中相對比較弱,而且各種官僚病內在的汰優機制和原因,考試上來的官員失誤率也較高,以至于人們就會懷疑考試本身的科學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派官員適合通過選舉或者論資排輩等方式得到晉升和重用,但這樣的選拔機制本身肯定是不可能產生改革派官員的。如果要盡快地選用改革派官員,還必須采用競爭性考試等選拔方式,讓他們合情、合理、合法、合規地進入崗位,并通過能力、業績以及德行等快速獲得權威,才能更好地推改動革工作。
加強和優化功績考核機制,強化改革壓力和動力。在某種意義上,改革的動力來自于工作的壓力。在干部管理過程中,要促使更多的官員推進改革,可以從優化功績考核制入手,強化他們的改革意識,考核他們的改革績效,保護他們的改革積極性。同時通過一些橫向的比較,建立末位淘汰制等競爭性壓力型的考核機制,加強改革的壓力,從而形成有利于改革派、實干型的干部盡快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