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彌漫在學校中的離愁別緒,既飽含749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對于青春校園生活的留戀,也摻雜著他們所面臨的求職壓力。中國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就曾表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2015年中國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也將更為嚴峻。光明網記者就2015年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創新的問題采訪到了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和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鳴政,談談大學生就業的那些事兒。
我國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不利因素?
鄭東亮:每年的就業人群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重頭戲”。大學生本身也有結構性的問題,一些所謂的名校的學生基本不愁就業。但是一些地方院校,一些文史哲專業的學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如何進一步調整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新興行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肖鳴政:在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諸多不利因素中,很多單位看重第一學歷這一情況是很嚴重的,這是與我國的科學人才觀相違背的。科學人才觀是指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從事創造性勞動、為社會與國家做出一定貢獻的人。只要勤奮學習、勇于實踐,就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之才。要以品德、知識、才能、業績為標準和社會承認、業內認可衡量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改變單純按資歷、學歷、職稱、職務等論人才的片面觀。單純的看重第一學歷,是很不利于創新社會、創新國家建設與創新人才發展的。然而在當今社會中,無論是招生還是就業都存在這個問題。另一個不利因素則是女性就業中受到性別歧視問題。男性和女性都是這個社會發展的主體,但現實生活中,女性就業難、女性就業質量差、女性失業人數比重較大、女性再就業困難等問題還是現實社會中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互聯網+”,互聯網已成為基礎設施就業模式更加多元化的助推劑,您如何看待“互聯網+”對于促進就業產生的作用?
鄭東亮:“互聯網+”對社會發展、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對就業產生的深遠作用。“互聯網+”為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途徑,不光拓寬了人們的就業渠道,也在改變著就業結構。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我國二、三產業的結構都在加速發生變化。通過“互聯網+”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為代表的新技術突破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創業的源泉。
肖鳴政:“互聯網+”其實就是解決了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們把各種信息放到“云”上,就增加了創新創業成功的幾率。所以互聯網對促進就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讓互聯網起到更好的作用,我建議建立一個機構,在中間進行配置,發揮“媒婆”一樣的角色,并且做好服務的角色,起到監督、指導、協調的功能。我希望公共服務機構、市場服務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來充當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