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互聯網+”對于創業發展的最大受益人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對一些偏遠地區互聯網發展并不發達地區的創業青年來說是不公平的,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鄭東亮:我不是很贊同上述這個結論,但是它卻提醒我們要加強偏遠地區的設施建設。相反我認為“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是在打破這種城市與農村的隔絕狀況。互聯網的作用是讓世界扁平化,縮小地域發展差距。隨著農村互聯網業務的不斷完善,開拓綜合類服務,例如通過互聯網使得農產品外銷渠道拓寬,一個村里只要有一個綜合服務點,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互聯網可以把一些零散的農戶也吸納到大網絡里面。一個好的發展模式,會廣泛延伸到農村的邊邊角角。
肖鳴政:這個問題或許從眼前看或者局部看是存在的,但從長遠看整體看這不是什么根本性的問題。互聯網也在向農村普及,而且隨著農村中青年人向城市的轉移,可能這一部分人的比重總量不是很大。另外反過來講,如果沒有互聯網,那么是否就真的公平了呢?是不是農村和城市的人就一樣了呢?實際并非如此,所以我覺得互聯網起到的恰好就是促進作用。
2015年,創業是絕對的“熱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風向標之下,一大波創業者們聚集,同時也凝聚了大批同樣懷有夢想的年輕人以及投資人。
國務院6月16日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這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統性、普惠性政策文件。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如何引導大學生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前列?
肖鳴政:首先我希望能在大學里開設相關的課程和講座,讓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的情況下,能夠有機會涉獵到一些實操性的經驗。鼓勵搞應用學科的老師自己在學校周圍創辦咨詢或者實業公司,為學生積累經驗提供機會。國家或者學校應該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勵教師開辦公司。通過申報創辦一個公司,獲取一定的資金補助,讓學生參與公司中的咨詢項目,感覺到創業是怎么回事兒,從中得到鍛煉。這樣當學生們離開學校,接觸社會時能有一定的創業創新能力。讓學生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實現他的想法,因此在教學這個環節要把這個課補上。目前在我們高校中做得還遠遠不夠。也希望國家能有相關的鼓勵政策出臺。
鄭東亮:23號文件前后頒布了一些列的就業政策,都是政府在系統促進創業創新,接下來就是要讓這些政策落地。“互聯網+”是一個充滿創新的領域,特別適合年輕人創業。引導大學生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前列,首先要為年輕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想創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創業,創成業。其次還要搭建更好的平臺,更加便捷廉價的平臺,提供比較好的綜合服務。比如支持鼓勵使用一些廢舊廠房;注冊上鼓勵“一址多造”集群注冊;在創業融資方面,像股權眾籌等,一些最前沿最新的一些政策都要推廣要有試點。各地都要依據自己的情況,講政策落實,尤其是在大學生身上,真正能夠落實到位,讓更多青年人能創成業。
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有什么具體建議?
鄭東亮:這是一個充滿著機遇的年代,大學生群體要想創業首先得有足夠的勇氣,打破陳舊的就業觀念,從國家到家庭對大學生創業者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創業對人的特質還是有一定的要求。如今我們國家在提倡創新創業,這非是要求人人都要當老板,而是鼓勵大家要有創新創業的精神。就像一些企業提倡內部創業,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創業實體。創業要從更廣的意義理解:開拓一個新的領域,開創一個新的事業。大學生面臨這樣一個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改變社會經濟生活的大趨勢下,尋找一個機會,更多人要有勇氣,真正要創業,但也要客觀的評價自己,不要盲目跟風。
肖鳴政:國家應該鼓勵市場多舉辦一些創新創業經驗交流會。對于類似經驗交流會,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要立足于國家政策,瞄準市場的需要,立足于自己的專長與資源進行創業。(光明網記者劉冰雅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