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教授 章玉貴
核心觀點:作為經濟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在全球頂尖層面的分工中擁有一席之地并切實維護本國核心利益,就必須鍛造中國“金融資本力”。而從提升中國在全球金融業價值鏈獲益程度的角度來說,中國亟須培育可與匯豐、高盛匹敵的超級金融資本。有了這些金融力量工具,才有可能利用其對全球金融定價和金融系統穩定的影響力有效維護國家利益
備受關注的銀行業“混改”大戲近日正式啟幕——交通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該行深化改革方案經國務院批準,將在堅持國有控股的前提下,優化股權結構,探索引入民間資本,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制度。另有媒體報道,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也將啟動各自的“混改”方案,建行董事長日前已明確表示,計劃引入大型民營企業入股。由于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預計此輪銀行業“混改”將在中國銀行業公司治理改革史上留下一記極具指標意義的烙印。
市場任務與機會清單繁多
中國銀行業此輪改革有著深刻的國內外背景,如果說從1994年啟動市場化改革到2001年迎來“入世”,再到2012年十八大開啟全面深化改革這18年間,中國銀行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將自己打造成合格的市場競爭者。那么,隨著2013年以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意愿與能力的顯著提升,擺在中國銀行業面前的戰略使命陡然增加,市場任務與機會清單更是應接不暇。無論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尤其是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全球化搭建,還是雙邊或多邊自貿區的穩步推進,乃至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區域性公共產品的不斷推出,以及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與跨境并購的跨越式發展,都為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時間窗口,亦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艱巨歷史使命。
但是中國銀行業迄今為止的國際化能力建設,與國家需要以及國際市場需求存在著巨大差距。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資銀行共在海外51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127家海外分支機構,總資產1.2萬億美元,海外分支機構總和不及匯豐的海外分支機構數量,總資產也只相當于匯豐銀行亞太區的資產。盡管最高決策層近年來通過高水準的首腦外交為中國銀行業開拓了大量海外機會,但長期在國內市場“躺著數錢”的金融機構顯然跟不上政府的步伐。去年密集推出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絲路基金等中國版多邊金融合作平臺,在相當大程度上正在倒逼國內銀行業盡快提升國際化能力。至于具有改寫全球貨幣版圖能力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不僅將持續提供人民幣全球清算、跨境投資、境外個人人民幣業務、人民幣衍生工具發展、跨境人民幣貸款等業務,更是倒逼中資銀行適時推出更多適合國際市場需求的人民幣資產和業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