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帶一路百人論壇
引子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固然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痛點”更值得我們關注。目前,“一帶一路”的“痛點”就是未來工作的要點和突破口。
“痛點”一:戰略環境有待優化
1、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第一,國內痛點是:1、操作層面,基層普遍寄希望于中央怎么說,基層創新不足,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缺乏有效互動; 2、主體層面,國內主體資源未能成功整合,政府、企業、專家學者與智庫、媒體等四大主體資源未能有效對接,各說各話,沒能形成合力; 3、認知層面,有人認為“一帶一路”就是要獲取能源資源以及輸出過剩產能,有人認為“一帶一路”就是要挑戰美國霸權,有人認為“一帶一路”就是要恢復新版的朝貢體系,還有人堅定地認為“一帶一路”是國際關系史上最大的爛尾工程,導致國內民眾以及國際社會不清楚“一帶一路”到底是什么,如此的“認知糾結”,很難保證順暢地開展工作。
第二,國際痛點是:1、在國際社會看來,“一帶一路”目前的原則性倡議多,可操作的內容少。2、未能庖丁解牛地了解每一個絲路國家:往往把22個阿拉伯國家看作一個整體、把五個中亞國家看作一個整體、把十個東盟國家看作一個整體、把54個非洲國家看作一個整體……,據此制定整齊劃一的“打包政策”。但“一帶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不能想當然地、簡單片面地同絲路國家打交道,要真正去了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群體對中國的期望、對我們的需求。戰略的避諱是籠統和膚淺。 3、中、美、俄、歐、印等大國對于“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識嚴重不足。
2、于今(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智庫總編,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痛點是:各種對“一帶一路”的疑慮、誤讀,歸根于戰略思維的缺乏。因此,應當以戰略思維加強對“一帶一路”的研究,注意三個問題: 首先,不能用膚淺的、近視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要著眼于解決長遠發展中有可能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其次,不能用封閉的、保守的態度來開展“一帶一路”的宣傳工作,一方面要加強自我宣傳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要加強海外傳播的力度。 再次,不能用碎片化的、零散的方法來研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要用系統的、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一帶一路”。
3、于洪君(全國政協委員):
目前,我們的外交隊伍建設、財力物力投入、體制機制更新、資源配置協調、思想觀念轉換相對于形勢任務,的確有些滯后。
4、鐘琦(中交集團中國港灣辦公室主任助理、致公北京市委海外聯絡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企業青聯委員、北京市東城區青聯委員):
理念契合、價值認同是成功合作的基礎,常說的“入鄉隨俗”,是一個主動融入的姿態,是一種對其他國家價值和文化的尊重。在“一帶一路”的推行過程中,必須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問題,能夠站在沿線國家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等特性因素上來分析問題,正視差異,找到雙方重合的共鳴區間,謀求價值的協同,才能在各自保持原有的個性基礎上,建立起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
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一帶一路”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在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強調“產品和服務”要面向全球市場,滿足不同市場“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一帶一路”的全球化思考,可以說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思考,要根據國別情況,適應其價值取向,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沿路國家的認同和支持。
同時,在“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自信,自信地傳承和光大“對外開放、互通有無、平等交換、睦鄰友好、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理念。有足夠的自信就有足夠的個性,“一帶一路”才能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和文化互鑒。
5、楊善華(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招商聯合辦公室負責人,北京市豐臺區投資促進局黨組副書記):
痛點之一(啟動方面):由政府部門主導,各地方群起而上的局面很容易導致外在防御心理放大,囿于內部環境和體制影響,熱鬧于劃地盤搶先機,終究很難脫離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派生。 痛點之二(內容方面):商品文化技術的互動、自然資源國際信任的交流,并不能協同滿足互惠互利乃至互贏的經濟發展目標和成員國的價值認同。
6、雷希穎(讀家傳媒董事,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個人理事,南方國際關系在線網絡外交與網絡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
“一帶一路”的最大痛點在于,戰略布局在戰術視角下被推進執行。一帶一路本是一個戰略性的布局,需要在國內外進行長時間的鋪墊和積累,但目前國內參與者大多基于戰術視角,從小利層面思考,并表現出了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攻于逐利的傾向,這都可能會造成不顧現實、急功冒進、因小失大,以及國內思維和方式國際化的消極后果,對“一帶一路”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7、蔣正翔(光明日報社網評中心理論編輯室副主編):
一帶一路最大的痛點是過于政績化、工程化、功利化,從而走樣走形,錯失戰略機遇期。表現在好大喜功,為了落實規劃和諾言不計效益不講實際;理解簡單化,只求傾銷不能走心;大干快上一窩蜂,過于強調模式自信,實際工作中將我們文化和意識形態當做普世價值。
8、胡金有(北京建設大學校長):
規則是最大的痛點,包括國與國,人與人,企業與市場,等等。實力均衡時,和諧即妥協是規則;實力懸殊時,高效率推行或爭取是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