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四:沿線各國態度復雜
1、陳平(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中國區主席):
“一帶一路”的痛點應該是:第一,切忌變成剃頭挑子一頭熱,只有我們自己富有熱度和需求,而國際上缺乏足夠的認知和興奮度,是不行的。 第二,盡快培養和挖掘外交人才,外交人才不是僅僅會說外語的人,而是真正了解當地國家文化、風俗、政治、經濟甚至宗教,富有知識和氣度的精英。外交需要智慧,更需要修養,所謂知己知彼。 第三,切忌落入自言自語的境地。“一帶一路”應該是雙向的一種合作關系,不僅僅是中國向海外的各種項目輸出,也有引進。包括各類經濟利益的互惠以及文化引進。所以,“一帶一路”是雙向互動的舉措,各國也必須本著誠意、平等的態度“加盟”,我們并不需要湊國家數,而是求質量。 第四,痛點還有可能是一些貧困與落后國家對中國的過高期待。我們不是援外,也不是去無償投資與援助,而是共贏共建、共同繁榮。因此,“一帶一路”的定義與目標要清晰,不能模糊,也不能含糊其辭。 第五,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要真誠幫助當地國家解決就業,要對沿線國有所幫助,對他們的發展要有所貢獻。這是獲取當地國民心的一個重要途徑。今年一月我應邀去毛里求斯訪問,得知一個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簽了90年合同,但是中國企業在置地之后,八年之內沒有進行任何建設,導致上一屆政府下臺還落下口舌,新一屆政府要求解約的后果。 第六,痛點還有可能出現很多國家只是觀望,而不會真心參與,有利時,出來加盟,有困難時,并不會真誠支持,所以我們要有獨立性、防范意識,要游刃有余。 第七,文化交流要做到平等、公允,盡可能發揮民間的力量,既走出去也要引進來。淡化政治,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渠道和互動機制。
2、王曉競(長城船舶有限公司總經理):
“一帶一路”的痛點是:區域內的國家充滿疑慮,大國暗中掣肘,我們內部關系需要理順。我們企業走出去之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一帶一路”,需要有正確的義利觀作為指導,需要完整的政策和理論指導。企業走出去是在一線博弈,需要宣傳什么,不該宣傳什么;該做些什么,不該做些什么;怎么在千里之外與祖國互動,需要認真思考。我們企業在外營商,將面臨戰略取向、文化適應、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挑戰。怎么在異國他鄉健康持續發展,把企業的利益和祖國利益合二為一,怎么實現同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局面,是“一帶一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工作要點。
3、魏麗萍(中國文發集團文化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中印集團文化有限責任公司首席運營官):
我最近一直與中亞國家及企業溝通,他們對“一帶一路”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國要給他們提供資金、提供物質支持。這是相當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