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曲青山
【核心要點】:
■ 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具有統一性。從中日兩方面來看,14年的抗日戰爭都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性抗戰的基礎和準備,全國性抗戰是局部抗戰歷史的繼續和發展。
■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關系。歷史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正面戰場多次大規模作戰,吸引并殺傷大量日軍,敵后戰場的開辟將是艱難的;同樣,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武裝在敵后戰場對日、偽軍的有力牽制、打擊,正面戰場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更大,有些戰役失敗得也將更慘。
■ 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
■ 中國共產黨發起并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將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為搞好紀念活動,把控好主題導向,需要正確認識把握以下四個重大問題。
一、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的關系
認識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的關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還是七七事變,長期以來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學術界,大多數人形成的共識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1937年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開端,二者之間即為局部抗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的關系。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具有統一性。從中日兩方面來看,14年的抗日戰爭都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性抗戰的基礎和準備,全國性抗戰是局部抗戰歷史的繼續和發展。從日本方面來看,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無論侵略中國的政策、步驟、范圍、手法如何變化,它始終遵循和堅持企圖滅亡中國并征服亞洲的“新大陸政策”。其所圖謀的不是通過戰爭獲取局部利益,而是通過局部侵略向全面侵略發展,吞并中國乃至亞洲。從中國方面來看,九一八事變后,即開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救亡運動。不管過程多么漫長、道路多么曲折、斗爭多么復雜,全民族抗戰的方向堅定不移,中華民族偉大覺醒的潮流不可阻擋。大敵當前,全國各階級、各政黨,尤其是國共兩黨,不能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和政策。共產黨由抗日反蔣、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民黨則由對日不抵抗到抵抗,由消滅共產黨到接受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是在局部抗戰期間逐步實現的。而從七七事變到抗戰勝利,盡管國民黨內有叛變、動搖,國共之間有磨擦、沖突,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下來了,全民族抗戰堅持下來了。總之,我們不應將七七事變前后割裂為兩個不同性質的發展階段,否則就斬斷了歷史發展的線索和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