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共兩黨的比較和歷史的簡略回顧中不難看出:抗日戰爭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在中國共產黨高舉的團結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階段提出的政治主張向前發展的。抗日主力軍——廣大工人、農民、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其他同盟者被空前廣泛地動員、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走,或者贊成共產黨的主張、行動。完全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政治領導的作用。這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盡管在發展進程中幾經曲折,但仍能堅持到底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本保證。
總之,中國共產黨發起并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四、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問題
長期以來,基于西方中心論的傳統,西方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往往片面強調歐洲戰場,強調美國、英國等國的反法西斯斗爭,輕視中國抗戰對于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忽視中國軍民作出的巨大犧牲。這一偏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從二戰時期中國和西方盟友間的關系上就已初現端倪。因此,正本清源,在正確把握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系的基礎上,深刻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科學的定位,仍然是中國學術界、也是國際學術界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與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蘇聯最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支援了大批物資、裝備,還有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了援華志愿飛行隊,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犧牲在中國戰場。美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了很大支持,英、法等國向中國提供了經濟援助或軍事合作,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這些國際援助是中國能夠堅持抗戰并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但是,也要看到,這并非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強暴、浴血奮戰的結果。而且,外援也并非中國抗戰取勝所獨有的特點,而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國取勝的共同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個整體,最后一敗俱敗、一勝俱勝,同盟國間的支持是相互的、雙向的,而非某種單行道。中國持久抗戰牽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軍力,也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戰略支持作用。可以說,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旗幟上,凝結著各國友人的血跡;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熔鑄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勛。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個層面,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亞洲主戰場,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十年多時間里,與日本全力抗衡的,舉世只有中國。1941年蘇德、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與英美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此才不再單獨對日作戰。正是有了中國這個主要戰場,才有亞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按照日軍師團編制計算,中國牽制和抗擊的日軍兵力最多。從七七事變到抗戰結束,日本歷年投入到中國戰場上的陸軍,最多的年份超過編制總額的90%,最少的一年約占35%,8年中平均每年超過70%。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約70%的兵力、約35個師團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之后,日本陸軍主力仍然分布在中國戰場。中國摧毀日軍有生力量的數目最大,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結束,共殲滅日軍150余萬人。中國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犧牲最大,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國際形勢的大框架、總格局,使對日戰爭的勝利來自于同盟國共同作戰,美、英盟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日本的進攻,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地區參加對日作戰,東南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都對打敗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貢獻。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亞洲主戰場的地位。中國在打敗日本作戰中決定性的地位,正像歐洲戰場上的蘇聯、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那樣,是毫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