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對英雄人物“污名化”可能導致民族記憶與集體記憶消解】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李良榮表示,對英雄人物的“污名化”現象,可能導致民族記憶與集體記憶消解,損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除了邱少云、雷鋒、黃繼光、江姐等革命人物,還有大禹、孟姜女、花木蘭等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他們都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民族記憶的重要部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尤其是英雄形象,更是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了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品質。如果對這些人物和故事進行否認,對英雄形象肆意污名化,摧毀的將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引發的將是人們對歷史的懷疑,這將大大削弱人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近鄰日本為例,“大和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緣起說正是建立在“天照大神”的神話傳說基礎之上??梢哉f,一個失去了民族英雄、迷失了民族文化的國家,將陷入真正的歷史虛無中去。這是非常危險的!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李志青:環境稅是遏制和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必經之路】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認為,從國際上的諸多經驗來看,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現代治理方式,環境稅是保護生態環境,尤其是遏制和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必經之路,探索并最終確立環境稅制度對尚處于生態環境保護爬升階段和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我國社會經濟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在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上重貢獻輕補償,具體就體現為忽略生態環境的經濟屬性,尤其是忽略了生態環境在經濟上“公私”兼備的雙重屬性,即生態環境的利用既會給個體帶來收益和成本(主要體現為收益),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收益和成本(主要體現為成本)。在此情況下,成本與收益的某種不對稱使得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出現背離和失衡,個體層面上基于收益的激勵而傾向于使用更多的生態環境(即高排放),而在社會層面上,由于成本的緣故,我們則傾向于少使用生態環境(即低排放)。如果無法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經濟屬性中的這種背離,那么,長期持續的結果就是,環境部門與經濟部門之間出現失衡,也就是環境部門長期處于透支狀態而出現虧損(環境部門入不敷出),而經濟部門則長期處于“被補貼”狀態而表現出過度繁榮(經濟部門入大于出)。經濟學認為,盡管在短期看起來,這種失衡會帶來諸多好處(包括經濟增長、就業等),但長期來看,失衡到一定程度,巨大的內部壓力一定會推動失衡重新走向均衡,使得環境與經濟兩部門的關系變得更加平衡。事實上,環境稅就是我們主動適應這一過程而做出的努力。
摘編自《文匯報》
【吳漢民:在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中堅持三者有機統一】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漢民撰文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既是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從人大的角度說,我們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必須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發展的新情況,不斷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這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要求:(1)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著力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4)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必須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