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方建:科學把握制度治黨的各個環節】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王炳林、方建撰文指出,全面從嚴治黨,需要突出“嚴”的要求,使之常態化和制度化,使制度治黨真正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制定好的制度。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堅持制度治黨,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科學、嚴密的制度。其次,要狠抓制度執行。制度的效力需要通過制度執行來彰顯。制度執行要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第三,要維護制度權威。要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
摘編自《人民日報》
【彭永捷:中國的發展是“文明的復興”,而不只是實力的快速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孔子研究院教授彭永捷指出,現在人們熱衷于討論“中國崛起”,但“崛起”這個詞其實不太適合于用來描述中國。近代以來,在歷史上被描述為“崛起”的那些國家,無一不是歷史上野蠻、落后的國家,它們“崛起”后,無一不是帶著一身的病態,最終滑向沒落的深淵。中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惟一沒有中斷其文明歷史的國家,它長期走在人類文明歷史的前列,長期領先于其他國家,只是在最近的幾個世紀,才逐漸落后于世界。所以我們重新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的過程,應恰當地稱作“復興”,而不是“崛起”。區分“復興”與“崛起”的意義,在于我們應意識到中國的發展過程是“文明的復興”,而不只是國家實力的快速增強。從和實力的理念來看,我們在建設綜合國力的過程中,應當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角,超越當前流行的中西之爭,既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汲取西方文明中優秀的內容,“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不應滿足于作為一個經濟和軍事的大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同樣也應當提升本國的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具有世界影響力。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蔡江南:厘清醫療行業中的政府作用】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經濟學兼職教授蔡江南認為,社會辦醫的發展不僅需要公立醫療的深入改革--例如,公立醫療對于人才的壟斷是阻礙社會辦醫發展的首要障礙。醫生的自由執業將使得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得到合理使用,為社會辦醫提供發展的條件;而且還需要從更廣的角度來思考,即政府在醫療行業中究竟應當發揮什么作用,這也是世界各國醫改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們傳統的思維定勢認為,醫療的特殊性決定了應該由政府來主導醫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滿足老百姓的利益。這種思維的前提是,認為政府是萬能的,政府一定能夠比市場和社會更靈。其實,醫療的主體部分與一般的私人物品一樣,完全可以通過市場來得到滿足,社會醫療機構完全可以滿足病人的需要,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不然市場競爭的力量將會迫使他們做到。正是由于醫療的特殊性,我們強調需要發揮社會辦醫中非營利機構的作用,這樣可以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弱化營利的動力,更好地滿足病人的需要。因此,正確的指導原則應當是,讓社會辦醫(包括營利和非營利)在醫療中發揮主導作用,讓政府的公立醫療機構發揮輔助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