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綜合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總體來講符合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客觀規律,也符合調控政策預期目標
這是因為,第一,增速雖然下降,但仍處在潛在增速的范圍之內。根據我們對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經驗的研究,二戰以后,各國經濟增長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技術前沿國家的創新引領式增長,一類是落后國家或經濟體的追趕型增長。我國過去30多年的增長,就屬于比較典型的后發追趕型增長。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和作用,追趕型增長常常能夠在一段時間里實現比前沿國家高得多的增長速度。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升和后發優勢的減弱,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會明顯回落。然而凡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后,增速的回落都不會一下子滑落至前沿國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會維持一定時期的或高一些或低一些的中速增長。我國目前面臨的增長階段轉換,基本上是符合后發追趕型經濟體增長過程變化的一般規律。目前7%左右的增長速度,符合大多數學者對現階段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判斷,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屬于比較快的增速。
第二,在經濟總體下行的情況下,就業和居民收入形勢總體穩定。統計局提供的5月份31個大中城市的調查失業率為5.1%,比前幾個月還略有下降,部分企業面臨結構性用工難的問題。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高于GDP增速。居民就業和收入的相對穩定,既是經濟增長的最大成就,也是我們推進結構優化升級最為有利的條件。
第三,經濟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服務業比重、最終消費比重繼續上升,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環境質量也有所改善。在行業、企業、區域等繼續呈現分化趨勢的同時,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增長,那些轉型早、新興業務比重大、注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企業、區域發展情況比較好,對前景比較樂觀。
第四,矛盾和風險有所化解。在市場壓力作用下,房地產企業去庫存、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的過程繼續深化,金融和財政風險總體處于可控狀態。當然,整體來看,當前財政金融風險問題依然突出,對此決不可掉以輕心。
這些積極的方面、好的方面使我們看到了結構優化的曙光,增強了對未來經濟增長逐步趨穩的信心。如果這種局面能夠維持幾年,那么轉變發展方式就能夠取得更大進展,就能夠為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在看到這些積極的、好的一面的同時,對于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不能忽視,并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努力加以解決。比如,在投資需求領域,目前存在正常的投資需求潛力難以充分發揮的問題。雖然由于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國投資需求潛力不如從前,但在諸如城市地下管網、農村基礎設施、農房抗震改造等諸多領域,需求潛力依然很大,而且支持這些領域的生產能力是充足的。但這些領域的投資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都不是可以直接商業化的投資。如何通過財政、金融制度的創新,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可持續的投融資體制,從而充分釋放國內投資需求空間,從需求側形成增長的新動力,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再比如,由于市場秩序不規范、相應的金融支持不到位以及行政行為的不當干預等,使得市場機制在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另外,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當前一些經濟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出現較大變化,經濟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
上一篇:亞洲經濟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