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張宇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深刻認識這個大邏輯,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深刻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本質特征、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的演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經濟新常態也是如此,既需要實現生產力的新飛躍,也需要實現生產關系的新突破。從生產力看,經濟新常態下,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工業化進入中后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從生產關系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的目標是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不同于西方國家經濟新常態的本質特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復蘇緩慢。一些學者據此認為,西方國家經濟發展進入了長期停滯的新常態。對此,無論新自由主義還是國家干預主義,都顯得力不從心,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矛盾進一步暴露。與之不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特別是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既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是對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超越,能夠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經濟新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更好結合,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邏輯與歷史的辯證法
經濟發展向新常態轉變,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我國經濟從量變到質變長期積累、不斷發展的結果,體現了經濟運行規律。改革開放以來,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方式深刻轉變。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城鎮化率提高到54.77%;先進制造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分工日益復雜,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在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國經濟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現在,我國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邁入更高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具備堅實的物質條件和制度基礎。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因此,需要開辟新征程、取得新突破、邁上新臺階,促使發展更加平穩、科技更加進步、結構更加優化、體制更加完善、人民更加富裕,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梢哉f,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轉折,體現了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