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效益的辯證法
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點,應辯證看待速度的變化。一方面,應看到速度與效益不是對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甚至停滯狀態,就談不上什么效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效益不斷提高的基本條件。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目標,仍需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維不動搖,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另一方面應看到,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中確實存在偏重數量擴張、過分追求高速度的問題,經濟發展質量不高、效益不理想。現階段,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新常態下,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是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的增長,是更加健康、更高質量、更可持續、人民群眾能夠得到更多實惠的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投入與創新的辯證法
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因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后者主要取決于技術和產品創新。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是,發展越來越少依靠要素投入,越來越多依靠技術和產品創新。經濟發展新常態所強調的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但也應看到,任何生產都是以一定的要素投入為基礎的,沒有要素投入就談不上要素配置的效率。特別是在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和經濟結構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增加要素投入就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就是說,生產要素投入的規模和質量仍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貨幣經濟,所有產品、要素和經濟活動都通過貨幣形式表現出來和運動起來。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需求,生產要素流動缺乏貨幣流通保障,社會再生產就無法進行下去。如果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過少,缺乏足夠的市場需求,就難以保證具有一定價值量的商品和生產要素按正常價格進行交易,就可能引起物價下跌、生產過剩、失業增加、經濟停滯甚至經濟危機。從這個角度看,貨幣供應量與商品生產量或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也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技術和產品創新而缺乏有效市場需求和充足貨幣供給,經濟發展就無法正常進行。發達國家雖然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但經濟陷入持續停滯狀態而無力自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政府與市場的辯證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在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必須更加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增強市場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然而,單純的市場調節是有局限和缺陷的,包括微觀上的市場失靈,宏觀上的危機、失業、兩極分化、金融動蕩、環境和資源破壞等。因此,現代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經濟,黨的領導和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突出優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領導者是黨,主導者是政府。在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履行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的職責,使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更好結合起來,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挑戰與機遇的辯證法
挑戰與機遇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又可相互轉化。挑戰如果應對得當,就會變成機遇;機遇如果不能抓住,就會變成挑戰。二者相互轉化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依賴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運行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如投資增長乏力、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金融風險加大、國際市場疲軟等。但是,如果我們不囿于短期經濟增長速度的波動,而放眼于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就會認識到,這些困難和挑戰并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在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邁上新臺階、迎來新機遇。這包括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同步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增長點增多,空間格局進一步拓展,擴大內需潛力巨大,等等。因此,新常態蘊藏新機遇、展現新前景。我們要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我國經濟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迎接我國經濟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