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特聘教授 張濤甫
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非理性繁榮,在底層社會有較穩定的市場
當下中國意識形態領域橫跨網上、網下兩個空間,表現出甚為復雜的特征,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新變化,可概括為如下諸方面:
第一,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表達的新空間、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在線下,意識形態安全網相對牢固。在傳統媒體上,意識形態領導權、話語權基本穩固。非主流意識形態難以在傳統媒體空間發聲,即便發聲,也經常是邊緣性的。但是,在互聯網空間,主流意識形態存在感遭到稀釋。主因是,非主流意識形態恣意反彈,迅速占據網絡空間,經常與主流意識形態對沖,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近一兩年來,主流意識形態加大了網絡空間的存在感,在話語語法再造、話語表達策略以及傳播策略方面均有了顯著改進,管理者同時加大了對網絡空間秩序的治理力度,改變了此前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網絡空間力量對比懸殊的被動局面。
第二,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價值輪廓更趨明晰,逐漸彰顯主場優勢。主流意識形態不僅要為執政黨的統治合法性提供辯護,還需呼應時代的要求,回應社會的訴求。十八大以來,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賦予自身新的內涵。“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表述,充實主流意識形態內涵,優化其邏輯結構,使主流意識形態的輪廓趨于明晰,社會認同度也在提升,漸漸彰顯其主場優勢。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仍有局限,未能下沉到社會底層,未能真正主導網絡空間。
第三,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非理性繁榮,形成“流動性過剩”。在非主流意識形態中,社會意識形態是流動性最大、影響面最廣的意識形態集群。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光譜并不明晰,它是由一系列涇渭不分的非主流意識形態集結而成的意識形態群落。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比,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屬于“散兵游勇”,大面積存在,形成“流動性過剩”。由于其浮游于社會底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在底層社會有較穩定的市場,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