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枯源隱:蘇聯模式社會主義
在中國改革的應然問題上,另一種主張是回到僵化保守的蘇聯模式老路上去。
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興起,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戰略、經濟體制與特定社會主義觀念結合的結果。特定的歷史條件塑造了蘇聯模式的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快速重工業化以鞏固國防成為蘇聯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趕超型工業化戰略具有三方面相互聯系的特點:一是強調工業增長、特別是重工業增長的高速度,對效率則往往難以兼顧;二是以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不斷投入為主要增長方式,實際上是一種粗放型增長;三是國民經濟封閉或半封閉于世界經濟體系。與這種發展戰略相適應,形成了蘇聯模式的經濟體制:趕超戰略要求集中資源于重工業,市場卻會按照比較優勢配置資源,故須用行政手段排斥市場機制;要素的不斷動員和投入,例如糧食收購,又與多種所有制結構發生沖突,基本經濟制度開始走向單一化;政府定價與世界市場價格的背離,也要求貿易壟斷。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觀則使這一模式進一步凝固化。蘇聯在1936年就宣布基本建成了“馬克思主義者又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制度,[21]399即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設想的社會主義。這樣,實行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在蘇聯就具有了理論上的正當性,而實際上馬克思的這些制度設計只有在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22]104未來階段才適用。
歷史地看,蘇聯模式在回應當時的世界性挑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蘇聯工業化的成就,使它在法西斯主義猖獗的年代得以保衛社會主義的果實并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蘇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如此迅速,以至于二戰后許多亞非拉國家將蘇聯模式作為落后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新道路來借鑒。可以說,盡管這一模式一開始就存在不少弊端,建立蘇聯模式時所迫切需要達到的目標都完成了。問題在于,那時絕大多數人都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歷史作用作了非歷史的理解,把這個特定歷史條件下實現特定目標的特定社會主義模式,當作社會主義的一般模式:快速重工業化戰略被肯定為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的客觀要求,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被肯定為社會主義的共性體制,封閉半封閉被肯定為兩個平行市場的必然結果。
二戰后,時代主題逐漸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轉換,意味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競爭的重點從軍事力轉向綜合國力,社會主義國家需要改變備戰型發展戰略及相應的體制機制,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首要目標。蘇聯也意識到了這一模式的問題,多次試圖進行改革。20世紀60年代蘇聯以減少國有企業計劃指標的方式推行擴大企業自主權,70年代又嘗試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的配套改革。但這些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蘇聯模式,僵化保守封閉的弊端始終存在,而且越來越嚴重,結果經濟增長率不斷下滑,體制越來越缺乏活力。到了80年代末,蘇聯模式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已經積重難返,最終導致了蘇東劇變。
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0]139“蘇聯的模式僵化了”,就是指它未能正確應對時代主題轉換和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未能發展為與時代并進的社會主義,而是成為一種僵化保守的社會主義模式。與順應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注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比,蘇聯模式社會主義有源無流、流枯源隱,不能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應當回歸的道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因為它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是有源有流的社會主義,因為它從中國國情出發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找到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實現形式。當代中國實然與應然兩大問題,也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做出了正確回答。在當代中國,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能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上一篇:現階段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解析
下一篇:衡量“改革促進派”的幾條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