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守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戰略思維謀劃法治全局,運用辯證思維分析法治現狀,運用歷史維度和長遠眼光分析法治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與中國具體的法治實踐相結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升到國家整體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規律,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
法治內涵
“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是判斷是非、辨別黑白、衡量利害的標準。
何謂法治?“法治就是用法律這個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法治,對于民眾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于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治是人人平等,消除特權,在法庭宣判之前,任何人都是無罪的,堅持無罪推定,落實疑罪從無;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等等。一個人服從法律,他就是自由的。法律在無預設對象的前提下,為社會的每一個機體制定了行為準則,從這個意義講,法治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無處不在。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法治精神的真諦在于“法不阿貴,繩不撓(繞)曲”。如果不信仰法治,沒有堅守法治的定力,面對權勢、金錢、人情、關系是抵不住誘惑、抗不住干擾的。政法隊伍要把法治精神作為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執法者,站穩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鐵面無私,秉公執法。該堅持的就要堅持,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法治的要旨在于制約權力。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強調司法機關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約,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基于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行政本位的基本國情,實行檢察機關對行政行為懈怠不作為、濫權亂作為的監督,探索并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際上體現了加強對權力監督,特別是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的思想,體現了基本國家制度與深化法治改革相統一的基本立場。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
上一篇:積極推動“術語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