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一下,兩次長沙會戰,斃敵數量均遠少于同一部書中所記載的1941年中共抗日武裝所擊斃日軍數量的2352人!
再作一個對比:1943年5月至8月間浙贛作戰,日方作戰部隊為中國派遣軍第十三軍和第十一軍,對手是國民黨第九戰區長官薛岳指揮的第五十八軍、第七十九軍和第四軍。日方在《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國派遣軍》中記載日第十三軍報告戰果如下(上卷第170-171頁。)
“第一階段(5月15日至5月29日),國軍遺棄尸體48151,我方戰死281人。
第二階段(5月30日至6月15日),國民遺棄尸體12180,我方戰死484人。
第三階段(6月16日至8月14日),國軍遺棄尸體6048,我方戰死442人。
第四階段(8月15日至9月30日),國軍遺棄尸體1351,日方戰死77人?!?/p>
“總計國軍遺棄尸體共64430具,日方戰死人數1284人,其中軍官76人。”
所記載第十一軍報告戰果如下(上卷第188頁):
“國軍共遺棄尸體15758具,我方戰死336人,其中軍官22人?!?/p>
日方結論說(上卷第189頁):“第九戰區長官薛岳在贛江以東使用了三個軍,但是,他將這三個軍逐個投入,最后,被我軍各個殲滅。同時,當他發現戰場是在贛江以東之后,他仍然堅持在贛江西岸保存兵力,以致使兵力未能在戰場上集中。”
對比一下可發現,浙贛會戰各階段,國民黨軍斃敵數量,與1942年以來共產黨抗日武裝在任何一次反掃蕩作戰中日方所記載的斃敵數量在同一個量級! 如:日方記載,“對中共的察南南境反擊作戰中,僅我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方面我戰死133人、生死不明31人?!薄凹街腥栕鲬?,我方戰死161名,其中軍官9名,傷323名”。
因此,在評價國共抗戰戰果上,國內知識界有人在故意使用“雙重標準”:在評估共產黨戰績時,用日軍大本營資料,且用不完全材料;在評估國民黨戰績時,用國民黨當局資料。而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用一把尺子量:因為如果都用日軍大本營資料時,國共兩黨抗戰戰績如何,就將大白于天下!
3、敵后游擊戰功效不只是殲滅有生力量
還要看到,共產黨敵占區游擊戰固然要殲滅敵有生力量,但最大的功效是“心理戰”:讓敵人恐懼,讓人民看到勝利的希望!
日本戰史刊物《歷史群像》2002年第10期也刊登一則日本老兵回憶錄:“我和國民黨軍打過仗,也和八路軍打過仗,論武器裝備是國民黨軍好得多,但八路軍極善運動,也就是說對戰場的控制力極強,隨時隨地都會向你發動進攻。和他們作戰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緊張中。作為戰士我們更不愿和八路軍交手?!蛧顸h軍打仗,敵人敗了就一跑了之,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追擊,和八路軍打仗,即使撤退,他們也會設下各種陷阱,我們決不敢掉以輕心?!?/p>
上一篇:紀念二戰歷史是為了開創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