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抗戰烽火中“長大”的中國大學

2015-07-28 10:06 來源:北京日報  我有話說
2015-07-28 10:06:3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北京大學教授 陳平原

  ▲《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44年秋,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左一)、羅庸(左二)、聞一多(左四)、王力(左五)歡送羅常培(左三)赴美講學時的合影。看到這張老照片,陳平原先生筆端飽蘸深情地寫道:“聯大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聯大有精神: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人貧困,可人不猥瑣,甚至可以說‘器宇軒昂’,他們的自信、剛毅與聰慧,全都寫在臉上。”這張老照片,“堪稱抗戰中意氣風發的中國讀書人的象征”。(楊彬)

  “連天烽火”與“遍地弦歌”本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景,但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二者竟巧妙地相互配合,交織成撼人心魄的樂章。有一張老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那是西南聯大教授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的合影,堪稱抗戰中意氣風發的中國讀書人的象征。我曾說:“聯大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聯大有精神: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人貧困,可人不猥瑣,甚至可以說‘器宇軒昂’,他們的自信、剛毅與聰慧,全都寫在臉上。”今天的中國大學,從校園建筑到科研成果,都正朝“世界一流”飛奔,卻找不出如此明亮、干凈與自信的合影——那是一種由內而外、充溢于天地間的精神力量。就精神境界而言,其實我們比不上抗戰那一代。正因此,我寫作《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一書,希望帶領讀者回眸那段歷史。

  ■中國大學不僅沒被炸垮,還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弦歌不輟,催生出眾多美好的“故事”與“傳說”

  抗戰軍興,原本主要分布在沿海及華北的中國大學,紛紛內遷。戰爭結束時,大學數量由108所增加到141所,學生從4萬多增加到8萬多。中國大學不僅沒被炸垮,還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弦歌不輟,催生出眾多美好的“故事”與“傳說”,這是中央政府、后方民眾以及大學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臺灣作家齊邦媛在《巨流河》中提到,當年她在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念書,戰事緊迫,隨時可能撤離,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校長王星拱說了,不到最后一刻,弦歌不輟。第二天,朱光潛先生繼續講他的英國浪漫主義詩篇,只字不提隨時可能降臨的炮火。戰爭不會影響我們的閱讀與思考,反而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美的向往與追求。

  1937年10月底,中央大學南京三牌樓農學院實習農場的職工們決定,把畜牧場飼養多年的美國牛、荷蘭牛、澳洲牛、英國豬、美國鵝、北京鴨等良種實驗家畜,搬遷到大后方去。歷經千辛萬苦,一年后的11月中旬,這些職工趕著牛呀豬呀,終于到達了重慶。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1941年“于重慶警報聲中”撰寫《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稱:“我于一天傍晚的時候,由校進城,在路上遇見他們到了,仿佛如亂后骨肉重逢一樣,真是有悲喜交集的情緒。”如此有情且鮮活的歷史畫面在當時比比皆是,仔細閱讀與鉤稽,很容易理解中國學人的個人修養、歷史意識和文化情懷,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大學能在憂患中浴火重生的答案。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古代中國未有,同時期歐美各國也談不上。

  ■硝煙彌漫中,眾多大學師生之弦歌不輟,這本身就是一種穩定人心的力量

  戰火紛飛中,中國大學頑強地生存、抗爭、發展,其中蘊含著某種讓后人肅然起敬的神秘力量。歷史上,凡狼煙四起時,最容易遭受毀滅性打擊的便是手無寸鐵的師生。“衣冠南渡”的情形雖并不鮮見,但從未有過在戰爭中為保存文化而有計劃、成建制、大規模地撤退學校的壯舉。這次內遷有幾個引人矚目的特點:第一,這不是潰敗后的逃難,而是有組織的集體行動;第二,教學上,不是應急,而是長遠打算,所謂“戰時如平時”,更多著眼于戰后的大業,保證了戰時培養的大學生有很好的質量;第三,學術上,不是倉促行文,而是沉潛把玩,出有思想的學問,有情懷的大學者——這一點人文學尤其明顯;第四,因大學內遷而見識中國的遼闊與貧困,于流徙中讀書,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合一,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第五,除了具體的學術成果,大批大學的內遷,把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帶到原先比較落后的西南、西北,此舉對于中國教育平衡發展意義重大。

  很多人有疑問:為何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內遷大學依然能夠培養出大學者與大師?答案很簡單:第一,無論師生,在如此艱難的大遷徙中,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合一。第二,生活圈子縮小了,教授們第一次和學生走得這么近,互相感召與啟迪。第三,這段時間,槍口一致對外,校園里沒有那么多內訌與政爭。第四,生活艱辛,但對未來充滿期待,反而顯得“幸福”與“單純”。這種精神狀態,其實更適合于求學或治學。

  以上所說都是內遷大學的有形功績,而無形的貢獻是筆墨難以形容的,那就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表達了一種民族精神以及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硝煙彌漫中,眾多大學師生之弦歌不輟,這本身就是一種穩定人心的力量。羅家倫有一句名言:“武力占據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讓日漸遙遠的“大學精神”重新煥發光彩,也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重新站立起來

  我曾就“抗戰中大學內遷”這一問題寫過很多文章,但皆為隨意點染,算不上專業研究,故不收入本書。本書共四章,各文的大致思路如下:

  第一章《此情可待成追憶——中國大學內遷的歷史、傳說與精神》,講述抗戰中中國大學內遷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后回憶與學者發掘固然重要,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事人當年的文字,看他們如何在驚魂未定之際回首往事,制造傳說,總結經驗,暢想未來——那既是文學,也是歷史,更是精神。此文利用各種史料,勾勒各大學的遷移路線、地理分布以及辦學特色。另外,選擇二十篇或年輕學生或大學校長的文章,縱橫交錯,呈現戰時中國大學的精神風貌。文章最后討論如何跨越虛構與寫實的鴻溝,讓日漸遙遠的“老大學的故事”重新煥發光彩。

  第二章《永遠的“笳吹弦誦”——關于西南聯大的歷史、追憶及闡釋》,試圖從教育史、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乃至政治史等不同角度入手,重新發掘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傳說與精神。于顛簸流離中弦歌不輟,此乃當年中國大學的共同生態;可后人談論抗戰中的學術文化建設,為何多以西南聯大為例證?除了三校合一學術實力超強,更因牽涉“故事”的誕生與傳播機制。對于這所明星大學,本文強調其“必勝信念、學術關懷以及師生情誼”,凸顯“以本科教學為中心”、辨析“人和”的另一面,自信有不少精彩的發現。

  第三章《豈止詩句記飄蓬——抗戰中西南聯大教授的舊體詩作》,主要講述陳寅恪、吳宓、朱自清、潘光旦、浦薛鳳、魏建功、浦江清、蕭滌非等八位西南聯大教授,抗戰期間多有舊體詩創作,當初很少公開發表。他們的相互唱酬不只是因為共同的文學興趣,感情交流與相互慰藉或是更重要的因素,注重的是友情、修養與趣味。八位教授學術背景各不相同,之所以都選擇舊體詩,既確認其文化身份,讓作者得以思接千古;又可以借助韻語,表達某些幽微的思緒以及不合時宜的感覺,指向的是個人修養、歷史意識與文化情懷。這些“有情”且“鮮活”的史料,讓我們得以了解他們在戰火中的遭遇與思考、困惑與怨懟,以及壓在著述背后的心情。

  第四章《六位師長和一所大學——我所知道的西南聯大》,主要談論吳宏聰(我的導師)、王瑤、季鎮淮是如何飽含深情地追憶他們各自的導師楊振聲、朱自清、聞一多,并借此呈現他們對西南聯大的想象的。此文可謂“公私兼顧”,既談我的導師,也談導師的導師,希望在三代師生的視野交匯處,凸顯一所大學所曾經擁有的英姿。在寫作時,我拋開大路,另辟蹊徑,選擇“限制敘事”策略,最大的理由是,對于像我這樣喜歡玩味細節的讀者來說,這樣寫顯得更親近,更可信,也更有人情味。

  本書的目標是,借助檔案、報道、日記、書信、散文、雜感、詩詞、著作等不同史料的仔細辨析,跨越虛構與寫實的鴻溝,讓日漸遙遠的“大學精神”重新煥發光彩,也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重新站立起來。抗戰內遷大學的歷史,既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段異彩紛呈的華章,也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一座昂然屹立的豐碑。回望這段歷史,對今天的教育發展以及社會改革,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即便只是著眼于教育,起碼讓你我警醒:大學的存在價值,不僅僅是傳授具體知識、生產科研成果,更包括堅定正確信念,以及塑造民族靈魂。

  謹以此文,向飽經憂患而奮斗不息的前輩們致意;并以此小書,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