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民主與世界政治沖突

2015-07-30 09:32 來源:《學術界》  我有話說
2015-07-30 09:32:43來源:《學術界》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六、結語

  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不同形式的民主國家之間的沖突。美國人應該知道,不能指望后來國家的民主都是自由主義民主。不但伊斯蘭國家的民主不可能是自由主義的民主,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民主也不可能是西式的自由民主,比如美國后院南美國家的民主是民粹主義的;面臨“民族”和“民權”雙重追求的中國的民主最終也很可能是民粹化的民族主義民主,正如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救亡”壓倒“啟蒙”;而民族主義民主則很好斗,即使在日本這樣的自由主義民主的國家。

  人類追求民主本來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但事實上民主卻一直是沖突和流血的根源。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感嘆人類自主性情結的堅強和偉大——為了自己能當家作主,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難道人類錯了嗎?追求民主本身并不錯。但為什么實現民主的進程如此血腥?其中肯定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或許,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民主。其實,民主只不過是國家建設的一個環節而已,但是受西方觀念的趨勢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精英或人民把民主當做國家建設的全部。因此,我們一直強加給民主太多太重的使命,把很多不屬于民主的因素都強加在民主身上;賦予民主太耀眼的光環,把民主看得太理想太浪漫。結果,以至于人類忽視了政治生活中應有的邏輯和秩序,世界因此而沖突不止。世界政治沖突的原因很多,民主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而且是誘發沖突的直接動力性機制。學術無力阻止利益搏殺,但學術有責任厘清利益搏殺的觀念根源,其中重新認識民主的內容和民主的內在性質很重要。比如,占據道德高地的“自由民主”被說成是西方的政體,“自由民主”被幾代西方政治學家建構成“選舉式民主”,如法炮制的多民族國家和教派對立國家的結果有目共睹。其實,被建構成“自由民主”的美國政體和西方政體是典型的混合制,其中選舉民主只是混合政體中的一個要素,而且是來得很晚的要素。由于冷戰的需要,西方政體的真正屬性被遮蔽了,復雜結構被簡化了,建構和輸出的則是“自由民主”,美國因此而打敗了對手,但最終也會反受其害。同樣,高喊“人民主權”的國家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治,正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治一樣,充其量是民有和民享。就這樣,全世界都在為一種價值最高但政治生活中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爭吵而斗爭而流血。人類真的像他們自己想象的那么聰明嗎?或許,西方人的聰明之處在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注釋:

  [1][13][14][15][22][23]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158、114、116、113、133-135、91-92頁。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十一章《斷層線戰爭的動力》。

  [3]Jack Snyder and Karen Ballentine,“nationalism and marketplace of idea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1,No.2(Autumn,1996),pp.5-40.

  [4]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67頁。

  [5]王林聰:《論伊斯蘭教與民主之間不確定的關系》,《西亞非洲(雙月刊)》2005年第5期。

  [6]汪波:《價值觀比較分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2期。

  [7][17][20][21]錢雪梅:《試析政治伊斯蘭對中東北非劇變的解讀:以伊扎布特為例》,《國際政治研究》2011年第4期。

  [8](蘇)孫巴強:《民族民主革命:問題和前景》,《科學社會主義》1985年第12期。

  [9]中國社會科學院蘇東所等編譯:《蘇聯民族問題文件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第250、343頁。轉引自黃宗良、孔寒冰主編:《世界社會主義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92頁。

  [10][11]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94、803頁。

  [12]王泰:《埃及現代化進程中的世俗政權與宗教政治》,《世界歷史》2011年第6期。

  [16]錢雪梅:《政治伊斯蘭意識形態與伊斯蘭教的政治化》,《西亞非洲》2009年第2期。

  [18]楊光斌:《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的另一種關系》,楊光斌主編:《比較政治評論》2013年第2輯。

  [19]馬麗蓉:《多向維度中的中東民主問題考量(上)》,《西亞非洲》2006年第7期。

  [24][25][26](德)卡爾·施米特:《當今議會制的思想史狀況》,載卡爾·施米特著:《政治的浪漫派》,馮克利、劉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9、165-166、165頁。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