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研討會”開幕致辭
(2015年6月21日,北京)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第二巡回法庭庭長 胡云騰大法官
尊敬的公丕祥副主任、李林所長,各位專家學者,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再次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坐到這里聆聽各位領導和專家的高見。我雖然離開法學所十三年了,但是每次回來都有回家一樣的感覺。所以李林所長讓我來學習,我就毫不猶豫地來了。首先我覺得本次研討會的意義非常重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論述,其內涵是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可以說涉及到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非常值得我們法學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并付諸實踐。從法院系統來講,現在的司法改革工作、司法審判工作、推動法院的科學發展都亟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最高法院也組織了一些課題組,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系列重要論述開展深入學習研究。我們感到,習總書記關于法治國家的論述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法治建設的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法治觀的中國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既是科學的法學世界觀,也是的科學法學方法論。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對于創新法學理論,推動法治實踐,意義十分重大。今天一同與會的國家法官學院黃永維院長,他那里成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已經推出了一些成果。還有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蔣惠嶺所長,他那里將來也要專門開展對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法治思想的研究。我們今天一道來就是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學習的。感謝法學所能給我這個機會與很多老同事、老朋友重逢。最后預祝本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取得豐碩成果。謝謝大家!
主 題 發 言
我主要想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司法改革的重要思想談點體會。我認為,當前是我們國家幾十年來推進司法改革的最好時期,也是我國司法體制的轉型時期。這是因為,現在司法改革的內部條件、政治環境、社會環境都是最好的。從內部條件來講,法院、檢察院的人、財、物的建設,現在都有了良好的基礎。過去“兩院”法律人才很匱乏,一些本來不適合當“兩官”的人都進了法院、檢察院,但最近幾年,隨著“兩院”人才隊伍數量增加和素質提高,已開始向社會上輸送法律人才。法院從人才純輸入部門變成人才有進有出的部門,比如一些法官辭職到其他行業就業,有的省最近幾年從法院系統流動出去的法律人才近千名,從法院來講,法律人才外流了,審判工作和軍心穩定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不是好事。但從另一個方面講,這些人才流動到其他行業和部門,增強了其他方面的人才力量,國家法治建設的人才整體上并沒有減少,而且能夠使人才流動起來,這又是正常的、好的現象。
從政治環境來講,這是黨中央最重視司法改革的歷史時期,是推進司法改革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司法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加在一起共提出了66項改革舉措。這些舉措都是針對司法體制中的現實問題和疑難問題,多數是過去不敢啃、不能啃的“硬骨頭”。四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和中央政法委狠抓司法改革各項舉措的貫徹落實,已經形成了10多個決策方案,開展了多項改革試點。現在是黨推著改革,催著改革。有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司法改革就有了成功的根本保障。
從社會環境來講,專家學者、人民群眾、各行各業都對司法改革寄予厚望和期待,說明司法改革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我的感受可能與其他一些同志不太相同:因為在司法改革前景如此看好的歷史機遇前,有一些法官乃至專家反而變得困惑、迷茫,甚至沒有信心了,這是不了解實際的表現。我感到難以理解的是,當年在法院的人財物保障很差的情況下,一些法官尚能堅守法官崗位,苦在其中樂在其中,現在工作條件改善了,改革以后司法工作的前景更加光明了,法官的待遇也有所改善了,有的同志反而要離開法院了,作為一個法官,我為他們感到惋惜。當然,他們之所以離開法院,主要是在社會上能夠找到比在法院更好的發展機會,這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法律人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越來越好的成長空間,從這方面想,我也為他們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