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教授 李 龍
人是有理性的,具有認知和接受能力。因此,人都有接受教育與提升素質的可能。多年從事法學研究,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學問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種境界從學術角度考量,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是打好學術基礎。從事法學研究伊始,就應結合實際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專門對法律及其各種現象進行研究的內容較少,但其中關于法與經濟的關系、法的本質、人權、人民主權、人的自由和解放等方面均有論述,是進行法學研究的重要理論指導。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研究,可以結合中國法治實踐來進行,針對中國問題,尋找相應思路,寫出解決中國問題的文章。學會研究問題,帶著問題學原著、寫文章,在實踐中提高學術水平,在學習與了解學術前沿中提高科研能力,這是進行法學研究必須打好的基礎。
二是深入學術前沿。在打牢學科基礎之后,就需要了解法學的學術前沿。應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瞄準學術前沿,著力提升學術原創能力,推進法學理論創新。顯然,達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它意味著研究者已經能夠獨立思考學術問題。達到這一境界,需要敏銳關注社會現實,增強問題意識,不斷思考怎樣在研究中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實現從了解學術前沿到深入學術前沿的轉變。深入學術前沿,就是能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上系統地發表見解,而這些見解或觀點大都帶有創新性。
三是有所突破和創造。在社會科學領域,實現學術上的突破和創造是很不容易的。達到這一步,一般需要運用新方法。面對同樣的內容、同一個事實和同一種資料,能否提出新觀點、創造新成果,關鍵在于方法。只有運用新方法,才能有新創見。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在掌握法學專門知識基礎上,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寬廣的學術胸懷,吸收世界法學思想文化優秀成果,研究中國發展的新問題,這樣才能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中國法學。
成為“有境界”的學者,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而是需要多方面努力。應致力于把自己培養成“三高”人才,即高素質、高德行、高學問。作為法學學者,應是精通法學、懂得國家大政方針、精于實踐操作的人才。同時,一個“有境界”的法學學者還必須鍛煉出教育家的胸懷、政治家的眼光、辯論家的口才。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關鍵在于“三通”,即讀通、背通、用通。讀書不在于快慢,而在于“通”。所謂“通”,是指弄懂了、記熟了。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和法學的經典著作,看一遍往往不行。看“通”是基礎,會“用”是關鍵。看懂書、記住書的最佳效果是能用得上,把書中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提出新觀點、新思想和新命題。總之,成為“有境界”學者的要素,一是苦讀,二是記住,三是創新。不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是不可能“有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