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黃鐵苗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我國資源與環境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從1979年至2012年,全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為9.8%,廣東增速則達13.3%,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2.8%。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付出了極大的資源代價。這種狀況不改變,不僅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會危及當代人的生存安全及子孫后代。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即提高經濟效益。
堅持從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要堅決摒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主要在于,我國資源的利用率低,還有大量的挖掘空間。資料顯示:我國綜合能源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我國煤炭消耗約占世界的30%,電力消耗約占13%,鋼材消耗約占25%,水泥約占50%,我國GDP占世界比重低于13%;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為34.9%,1995年為40.8%,2003年為42.7%,2013年為47%,明顯高于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一般為20%左右的水平。另有資料顯示,我國鋼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強度分別為發達國家的5至8倍,4至10倍和10至30倍;中國的水資源節約尚有空間,其他各種資源節約空間潛力巨大??梢姡覈ㄟ^節約資源來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是完全可能的。
新常態下如何提高經濟效益?
第一,向正確的理念要經濟效益。理念是人們行動的先導,做好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正確的理念。提高經濟效益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核心。新常態下,必須具備正確的經濟效益理念。經濟效益是在環境得到保護和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與自然物質變換過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標準質量的勞動成果與勞動占用和勞動耗費的關系。經濟效益的核心是節約。它包括社會生產總過程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節約:一是投資要克服長期以來盲目投資造成的浪費;二是要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三是要以最低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生產出低成本的產品;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是前提。
第二,向科技創新要經濟效益。從科技發展史來看,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實現節約。一部科技創新史就是一部效率提高和資源節約史。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科技創新的貢獻還不高。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60%靠科技進步的貢獻,而我國科技貢獻率只有30%。經濟新常態下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一是要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通過學習和培訓使廣大黨政干部深刻認識科技的節約或效率功能,在生產和生活中高度重視節約問題。二是要建立有利于發揮科技節約功能的體制。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會促使市場主體心往節約上想,力往節約上使,市場的這種巨大能量會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三是建立有利于科技發揮節約功能的機制。如科技投資、融資、評價、轉化等都要突出其對社會實際的節約功能,將效率放在首位。四是完善和落實有利于科技發揮節約功能的政策。五是建立有利于發揮科技節約功能的法制保障。要通過加強立法和執法使科技創新有法可依,使創新成果得到保護,使對借假科技創新為名出現違法行為的打擊有法可依。
上一篇: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便利化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