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本身體現全面與重點的辯證統一,需在總體謀劃基礎上找準發力點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同樣適用于我們對“四個全面”的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 “四個全面”立足于“全面”,但各有各的重點。怎樣理解和把握每個“全面”的關鍵?
周為民:“四個全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方略,是新的發展階段的整體布局,要抓住關鍵、抓住要領去推進,進而展開中國發展進步的大趨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貫徹富民思想。鄧小平同志用“小康”這個概念來定位中國現代化的首要目標,鮮明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的實質、目的、根本價值的深刻理解——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根本是要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終著眼于改善民生,著眼于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條件。從“小康”到“全面小康”,表明我們黨始終抓住民生這一根本。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種觀點需要澄清,那就是把目前收入差距、財產差距突出的問題歸咎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也是不了解歷史的表現。鄧小平同志怎么會忽視共同富裕?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說明就是落腳在共同富裕上的,而且他也曾明確提出,在21世紀初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進一步促進共同富裕,正是我們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郭建寧: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上應該是全面的,涉及的領域也應該是全面的,一個不能少,絕不能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特別是老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這是全面小康的重點,也是難點。要致力于解決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部門差距、行業差距,讓全體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實現這個“全面”,根本上還是要靠發展,而且是通過創新、創業、創造,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周為民: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貫徹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要求,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防止形成權力控制市場的體制。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幾十年,在一般的商品市場上,市場關系已經發展得比較充分,但在要素市場上還遠遠不是這樣,如在勞動力、資本、土地等方面,市場機制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在要素市場上,支配資源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還是行政權力,這就導致要素市場的扭曲,其結果就是大量的資源錯配,集中表現為眾多行業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行政權力主導資源配置,不僅影響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同時帶來一系列嚴重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例如腐敗。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么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會在半途中異化為最糟糕的體制,即由權力控制市場的體制。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深化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帶動其他各領域的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關鍵是貫徹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認真實施落實憲法。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認真對待、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們黨始終代表并維護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利益”是一個經濟概念,作為一個政治經濟概念,“人民利益”的含義是復雜的,有時甚至是模糊的。而人民利益一旦以法的形式表達出來,那就是明確的、具體的,就表現為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公民權利。 “公民”是法的概念,公民權利就是以法的形式表達的人民利益。因此,是否做到了代表、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檢驗的標準,主要就是看是否正心誠意地對待公民權利,特別是公民的憲法權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這句話非常深刻。要按照這個基本精神落實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抓住這個關鍵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上一篇:在國際比較中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
下一篇:加強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