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谷樹忠
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清晰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各地正在扎扎實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但也應看到,當前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一些人對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認識上的偏差甚至誤區。歷史告誡我們,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往往會導致目標上的偏差、行動上的偏頗。科學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走出生態文明建設認識誤區。
誤區一: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國外的可持續發展,或者就是國外綠色增長、綠色發展的翻版。不可否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吸收借鑒了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可持續發展思潮。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即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但是,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并未止步于此。本世紀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的新飛躍,特別是在更加理性、均衡地處理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方面,大大超越了國際上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時至今日,我國創造性地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更加強調從資源、環境、生態和空間等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外可持續發展思想相比較,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更加科學,內涵更加豐富,舉措更加契合中國國情。還應認識到,綠色增長或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它們與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一道,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
誤區二:生態文明建設只是一個口號,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淡化。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喊喊而已的口號,而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莊嚴提出的政治宣言,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黨的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舉措,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質量強烈呼聲的有力回應。同時,它也是新時期我們黨和政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不會逐漸淡化,而且會持續推進,不斷取得成效,最終推動建成美麗中國。
誤區三:生態文明建設是與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等戰略一樣的國家戰略。所謂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積淀下來的有益于增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適應、符合人類發展取向、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的理念、價值、知識與經驗等精神財富和發明創造的總和。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的現代新型文明形態,是當今時代人與自然關系認知、人類發展取向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價值、知識與經驗等精神財富和發明創造的總和,其主要標志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將生態文明建設看成一種戰略,其實是對它的“矮化”。
上一篇:GDP縮減指數與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