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四: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往往是矛盾的,建設生態文明就得限制發展甚至放棄發展。不可否認,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正是基于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低效益、低品質的傳統發展方式的系統反思。然而,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高產出、高效益、高品質的發展。發展也不僅僅是指經濟發展,更不能簡單地等同于GDP增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科技創新、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等都是發展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壞了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寧可不要;以人身健康為代價的發展,寧可不要;損害國家根本利益的發展,寧可不要。我們要的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要的是綠水青山、社會和諧、人民安康、國家安全。顯然,這樣的發展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更能讓人民得到實惠,更有利于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
誤區五:生態文明建設太“高大上”也太“虛”了,基層工作無從下手。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強調轉變發展理念,從而有其“高大上”和“虛”的一面。但它同時也強調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強調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因而也是“小而美”和實實在在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將相關理念和頂層設計逐步“做實”的過程。而“做實”的具體要求、系統工程和漸進過程,需要落實到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個組織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等行為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需要基層干部向群眾闡釋;生態文明建設政策,需要基層政府以具體舉措貫徹落實;社會主體建設生態文明的實際行動,需要基層政府鼓勵和引導。一句話,生態文明建設既“高大上”也接地氣,基層工作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誤區六: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提升。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廣義理解和狹義理解。廣義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社會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狹義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資源節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治理與可持續改善;生態保育、修復與可持續承載;國土空間優化、治理與可持續安全。可見,環境保護僅僅是狹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說,并非否定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環境形勢極其嚴峻的當前,環境保護確實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但不能僅僅把生態文明建設看成是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提升。否則,就有可能出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脫節的情況,最終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與之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決非僅僅是環保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幾乎所有政府部門都擔負起相應職責的系統工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空間優化、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科技創新、綠色文化、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綠色財政、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需要多部門共同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部門間協調配合不夠的問題由來已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機制和部門聯動機制,加強統一領導、統籌協調。
誤區七: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超越了目前發展階段,僅僅在發達地區才有條件推進。201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7000美元,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受公眾環境意識覺醒和經濟結構變化驅動,往往會出現資源環境的拐點,即資源消耗增速下降甚至零增長、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甚至開始改善。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并沒有超越我國發展階段,現階段恰恰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期。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發達地區的事,欠發達地區往往是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區,更應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誤區八: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的事,與單位和個人沒有多大關系。各級政府確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主體,目前尤其需要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知識和技能宣傳,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強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行為的懲處。但同時,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同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力量。必須認識到,人始終生活在環境中,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子孫后代的福祉。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全民行動。每個公民、每個機構、每個地區都應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GDP縮減指數與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