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先鋒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日趨合理,在此基礎上引領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變革。
唯物史觀認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豆伯a黨宣言》序言中的這段話不僅簡明地概括了一個時代的構成要素,而且對這些要素進行了邏輯構建,形成了“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精神”的分析鏈條,從理論上說明國家治理應該是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制度)、思想觀念領域的整體性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日趨合理,在此基礎上引領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變革。完整掌握這一分析方法,對于認識我國國家治理體現代化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是促進經濟生產的發展
判斷一個國家治理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可以列舉出一大串指標,但是這一切指標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家的經濟生產能力。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最有說服力的標尺。如果經濟生產長期徘徊不前,或者處于下行的風險區,在國際比較中長期處于劣勢,那么國家治理就缺乏厚實的家底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談國家治理現代化最起碼的資格恐怕也沒有。所以,經濟生產能力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硬道理、硬條件,更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底線標準和第一標準。
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的,就是實現國強民富、國泰民安,或者說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關鍵還是把經濟生產搞上去。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沒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提升,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處理國內外復雜問題的騰挪余地擴大,這些成就歸根結底是經濟生產發展的結果。
當前,我國正面對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戰略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要抓住機遇、化解矛盾,最根本的還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遺余力地把經濟生產搞上去。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最講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同樣,經濟生產上不去,說到天邊也稱不上國家治理現代化,更談不上有現代化的治理能力。
上一篇:通過憲法解釋完善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