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撼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農業種養結構必須及時調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后,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部分糧食品種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也為調整農業結構提供了難得機遇。轉方式、調結構無疑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然而,一些地方在調結構中出現了放松糧食生產現象,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弱化。這個苗頭應引起高度重視。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決不意味著要調減糧食生產。我國目前糧食產量雖已超過1.2萬億斤,但糧食供應仍處于“緊平衡”狀態。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快速推進、糧食工業用途拓展和消費結構升級,未來糧食消費將繼續剛性增長,“緊平衡”將是我國糧食供求的長期態勢。如果對糧食生產稍有松懈,“緊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事實上,我國目前人均糧食約900斤,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還難以充分滿足人們飲食水平提高的需要。像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一旦國內糧食生產和供應出現滑坡,不可能指望通過進口解決吃飯問題。因而,國家一再強調“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坝朴迫f事,吃飯為大。”確保不了糧食產能,吃飯這個頭等大事就會成問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就難以保障。因此,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決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而必須構建穩固牢靠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不僅如此,調結構必須把穩定糧食產量作為前提、把提高糧食產能作為根本,因為糧食是調結構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分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劃分越來越細。一般把大農業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作為一級結構;每個產業內部再細分,比如種植業內部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作物等,這是二級結構;糧食作物又包括玉米、水稻、小麥、薯類等,這是三級結構。在這個多層次的結構里,無論發展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還是搞飼料、食品等加工轉化,進而搞三次產業聯動發展,都離不開糧食,都要以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為前提。只有糧食生產穩住了、提高了,才能從農業生產中騰出更多的勞動力、土地、資金,才能拿出更多糧食和農副產品作為原料,發展經濟作物、林牧副漁業、加工業及其他二、三產業。國內外實踐表明,糧食生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最主要的因素,結構調整主要是通過價格信號的誘導機制實現的?,F在,糧食價格存在下行壓力,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種糧比較效益偏低,有些經濟作物也不再“經濟”,已經開始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如果輿論宣傳上再發出強烈的“去糧食化”信號,政策上大調整,收購上不積極,就可能造成糧食生產出現大的波動,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讓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補貼,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但歸根結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必須靠科技、靠創新來實現。農業發展轉方式,就是要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應把現代科技成果、新商業模式引入到農業結構調整、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特別是加強種業科技創新、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單產和質量,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大空間。
可見,必須跳出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走出一條二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這條路就是創新驅動之路。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也須避免非糧化,堅決禁止非農化,防止對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對嚴重破壞農業生產能力的行為,應堅決予以查處。
上一篇:農業生產進入適度擴大規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