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賀雪峰
如果國家能將一些資源轉移進入村社,則村社集體就可能掌握一些公共資源,再通過動員起來的群眾和他們表達出來的訴求,形成自上而下資源與農民自下而上需求在村莊層面的對接,這種對接就是當前中國資源下鄉背景下基層治理的活力之源
當前國家每年上萬億涉農轉移支付,但是錢下去了,農村基層治理的活力總體看卻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還有些農民形成了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甚至有一些地方還借國家支農資源的落地來謀取不正當的好處。農村基層治理的活力到底在哪里?
楊華在家鄉動員村民建垃圾池的事是筆者所知的真實案例。楊華是湘南人,家鄉的宗族認同還存在。多年前,楊華家鄉的村民組就向上級申請建一個垃圾池,上級也有類似項目經費。因為排隊或者是沒有關系,直到2015年春節,楊華所在村民組仍然未能申請到項目經費,而垃圾已經圍村了。楊華在外地工作,他的家族在村民組有一定地位,他便聯系村民組長和一些代表性的村民,建議由大家捐資,同時每家出勞動力,不等不靠,自己修垃圾池。說干就干,花費1400元和大約60個工,三天就修好了之前預算要2萬元的垃圾池,并將村中垃圾全部清掃一遍。
從楊華家鄉建垃圾池的例子來看,農村社會中還是有治理活力的,關鍵是發動和組織。而且,依靠村莊內部的積極性來建垃圾池,只是將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組織起來,花了很少的錢,辦了不小的事情。而村民在共同建造垃圾池的勞動中相互打趣,加深了相互之間的感情。若由上級撥錢來做,花錢多,效果還不一定好。
自2002年開始,筆者在湖北四村進行老年人協會建設的試驗,所做工作十分簡單,就是在四個村發起成立老年人協會,然后每村每年資助5000元活動經費,由老年人協會自主決定使用。十多年下來,四個村的老年人協會都運轉良好,在當地老年人的生活中已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對村莊治理也產生了影響。每年資助老年人協會5000元,平均每個老年人每天不到5分錢,但這點錢所起作用卻很大,因為十分有效地將老年人組織起來了,不僅做到了老有所樂,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老有所為。當時的口號叫作“一毛錢買老年人一天的幸福心情”,現在看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到了。老年人協會建設真正起到了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通過很少的資源投入,激活了農村社會內部的積極性。
個人出錢資助的老年人協會,小錢起到了大作用,而且整個過程中,無需在協會建設的任何具體事務上插手過問。相比一些地方政府建老年人協會,花的錢要比筆者所投入的多得多,卻很多沒有真正運作好,甚至運作幾天就持續不下去,自動關門了。
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原因是,個人捐錢給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協會覺得欠個人的人情,因為個人完全沒有捐錢的義務。因為欠了人情,就必須用好每一分錢,且所有老年人都認為這是老年人協會的錢,是要用好的,小錢因此用到刀刃上,辦了大事。政府投入的錢,給到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協會不覺得欠政府的人情,不對任何人負責,怎么用錢都是可以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政府撥下來的錢,為了防止錢被亂用,其用途一般都作了十分細致的規定,只能用到具體的地方,老年人協會和老年人群體缺少經費使用上的發言權。
上一篇:中國不會發生恐慌性資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