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穎
日前中國政府網掛出的一則消息透露,國務院自2013年5月起共發布22份相關文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際上,在促進創新創業方面,黨中央和國務院比想象的還“拼”。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410份文件中,與促進創新創業相關的多達50份。
營造氛圍 提升能力
做創業的拉拉隊
兩年前,創業這個詞可沒現在這么流行,哪家的孩子如果大學畢業去辦公司,總會引發親朋好友的惋惜之情。因此,促進創新創業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創業光榮、創新偉大的氛圍,為創業者加油助威。
從2013年5月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開始,兩年多的時間,中央先后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等9份文件,其中的亮點措施包括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強化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創業培訓工作等等。
作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統性政策文件,《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定位為“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并從9大領域、30個方面明確了96條政策措施,在全社會掀起了創新創業的風潮。
北京市公安局最年輕的女探長高陽子就是在這股風潮的鼓動下,辭去公職創辦了一家湯品外賣公司。“我媽媽開始很不解,現在她也會說,原來你做的事情就叫創業,是國家支持的,我們也支持。”高陽子很感謝原單位和家人的理解支持,讓自己圓了一個創業夢。
在相關政策中,高校畢業生獲得了特別關注。他們占據了我國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半壁江山,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人,今年則高達749萬人。近兩年,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意愿日益走高,但他們的創業能力還沒有跟上,有些學生在大學里從未接觸過創業課,連基礎的注冊登記、企業財務都不明白。
為此,中央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的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等措施,有的放矢,切實加強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政策出臺后,很多高校按要求開設了創業課程,例如四川大學就開設了近2000門創新創業課程,還和銀行建立了5000萬元創新創業風險基金,和成都市共建1億元的創業基金,以實際行動支持大學生創業。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許多高校還將過去的就業指導中心改名為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為創業學生提供場地和創業導師。
這些政策措施激勵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將“老板夢”變成現實。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新登記注冊的大學生創業者達47.8萬人,比上年增長33.3%,比16至30歲的同齡段創業者高17.9個百分點,而且這幾年學生創辦的企業中不乏“餓了么”、“一畝田”等明星企業。
上一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