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棚戶區改造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近期,為了解城鎮棚戶區改造群眾滿意度情況,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組織開展了城鎮棚戶區改造群眾滿意度調查。2015年被譽為“我國棚戶區改造的攻堅之年”,值此時間節點了解、掌握棚改區民眾的滿意度顯得意義非凡。就此,光明網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
●全國棚改啟動始于2008年,到今年已經經歷了8個年頭,您能總體評價一下我國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嗎?
劉洪玉:早期的城市棚戶區改造,主要是以城市更新和商品房開發為目標。以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它始于2008年。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4年的8年中,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套、農村危房1565萬戶,有效改善了原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發揮了擴大投資、帶動消費的良好經濟效果和促進和諧穩定的良好社會效果。
●如何看待棚戶區改造在我國現階段住房政策中的作用?
劉洪玉:棚戶區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各國普遍存在或曾經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雖然棚戶區改造多從解決棚戶區居民家庭住房困難、改善居住質量等住房政策目標出發,但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棚戶區改造還有緩解城市社會危機、促進社會和諧、改變城市面貌、優化土地利用、增加住房供應、帶動投資和消費等多重效果。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區和三線企業集中區等城市棚戶區,以及林區墾區棚戶區的形成,有著很復雜的歷史原因,國家支持這類棚戶區改造,具有還舊賬的含義。納入棚戶區改造范圍的城中村,又是我國快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居住區域,這類棚戶區改造,則具有提高城市和城市化發展質量,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含義。所以,不論是哪類棚戶區,通過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稅收減免等措施加速其改造,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意義重大。
●棚改區群眾滿意度調查顯示,九成以上滿意和基本滿意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棚戶區改造政策,七成以上滿意和基本滿意棚戶區改造政策落實情況,與對棚戶區改造政策本身評價相比,對其政策落實情況的評價存在明顯差距,您認為這反映了什么問題?
劉洪玉:這說明棚戶區群眾對政策的滿意度更高,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政策落實情況與政策目標要求還存在差距,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這里有兩個細節:一是不同改造進度棚戶區居民,隨著改造改造的進展滿意度在逐步提高;二是國有工礦、資源枯竭型城市棚戶區居民的滿意度,比國有林區、墾區和三線企業集中區棚戶區居民的滿意度低,說明城市棚戶區改造的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也可能說明林區、墾區的政策模式更加有效。
●問卷就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調查,棚戶區居民認為“改造周期長”的比重較高,占45.2%;認為“安置面積不合理”、“政策透明度不高”、“補償資金不到位”、“配套建設跟不上”的分別占34.2%、29.9%、28.4%、26.7%。您認為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是什么?
劉洪玉:棚戶區改造的周期問題,說白了就是資金能否準時到位。如果攤子鋪的太大,政府財力有限,則可能導致改造周期長的問題。另外,棚戶區改在也存在著如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的問題,如果在改造項目實施前沒有統籌落實有關合作條件,也有可能導致改造周期過長。化解的辦法主要是加強項目管理,在改造工程正式開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一旦開始實施就嚴格按照進度計劃控制實施。
●對實現“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的目標”,棚戶區居民表示“有信心”的超過一半,占54.4%;表示“基本有信心”的占30.6%;合計達85.0%。對于這一數據,您作何分析?
劉洪玉:這里提到的“1億人”實際上絕大部分是已經在城市工作,但沒有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群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化質量不高或虛高的部分。我自己感覺到,被調查對象中有85%的居民對實現這個目標有信心,至少也說明有85%的居民有意愿、有信心繼續留在其所在的城市,有實實在在的住房需求。如果通過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不僅可以增加消費、吸引投資,也會對城市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