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評《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職業分化研究》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龔云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農業一直關系到國計民生,農民一直是百姓的主體。直至今日,即便是全球和國家工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民依然是占據了中國近半數人口。農民的生計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民生,農民的生活狀態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與富強。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戶籍制度賦予了農民一種身份屬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各種政策的改革,已經為城鄉分割的狀態破冰,農民與城鎮居民正在逐步實現真正的融合,農民的職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民正在由身份稱謂轉化為職業稱謂。
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的職業分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由于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與吸引,數以億計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成為工人、服務員、企業家……;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許多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遷移者……。一方面,農民的職業分化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伴隨青壯年勞動力的離開,“空心村”產生了,留守的老人、兒童、婦女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明天“誰來種田”、“誰能種好田”的問題越發凸顯。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理論界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逸波博士的《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職業分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就是一部研究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職業分化的著作,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具有重要價值。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選題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轉型期,農民的職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非農工作,而且農民在農村及城鎮從事的職業范圍也越來越廣,就業和生活地點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工流動)。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農民職業分化也呈加速深化態勢,主要特征是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制度層面和非制度層面的各種因素限制,農民分化不徹底、轉移不到位、就業生活不穩定等問題依然突出,成為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現代化水平的突出問題。到底是哪些因素推動或制約著農民的職業分化?為什么有些農民選擇徹底分化,有些農民選擇兼業,而有些農民選擇留在農業中?為什么有些農民即使是從事非農職業也留在農村,而有些農民選擇分化進城?農民這些選擇對現代化進程又有怎樣的影響?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并基于可靠的研究結論提出促進農民職業分化的可行建議,不僅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且對于加快推進整個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農民職業分化這個中國現代化的重大問題的研究,目前學術界研究不多,特別是將農民職業分化從農民分化的研究中單獨抽出來進行系統研究的相對較少。該書選擇這個重大問題從農業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對于推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價值。農民占據了我國人口的半壁江山,也是低收入人口的主體,農民不富,則國不安。合理地引導農民職業分化,是實現農民的“中國夢”的重要舉措。該書的研究對于了解當前我國農民職業分化的內因與表象,解釋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把握規律性特征,幫助政府提出相應政策以促進農民合理分化,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具有深刻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論證科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職業分化問題,不僅需要將農民職業分化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從宏觀的視角去研究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與現代化之間的相互關系,還要深入農村和農民,用最細膩的視角去剖析農民個體的分化行為和動因。只有做到將宏觀環境與微觀因素相結合、將整體與個別相結合、將歷史分析與現實分析相結合、將經濟視角與社會視角相結合,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了解其過去,又能知其現在、判斷其未來。該書以農民職業分化為主題,以包括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內的現代化進程為主線,以組織行為學個體行為動機理論為研究脈絡,綜合運用相關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各種相關統計數據、實地調查的1518份農民問卷和3個村落的入戶訪談資料,對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職業分化問題進行剖析。研究的過程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以相關理論為基礎,以統計數據支撐整體分析,以河北省的調研數據作為微觀定量分析的依據,并以入戶調查作為案例進行剖析。該書的研究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家政策等宏觀環境、農民個體的職業分化能力、行為、績效與報酬納入同一研究框架,系統地分析了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職業分化行為,富有邏輯地闡釋了以上所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