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垃圾再生將成生態文明建設主攻方向

2015-08-21 18:05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我有話說
2015-08-21 18:05:14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作者:責任編輯:田依漪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歐陽志遠

  垃圾泛濫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公害。中國環保事業正式起步之后,曾經把防治水土流失作為主要目標,其后由于大規模工業化的推進,主要目標轉移到解決生產污染。現在看來,垃圾污染可能會取而代之,所謂垃圾,一般指生活性廢棄物。之所以如此,有以下三個根據。

  其一,生產污染屬于點污染,即使是農業污染,也有明顯的界限,而垃圾污染則屬于面污染。點污染無論有多深重,治理難度都不會超過面污染。這是因為點污染容易引起社會關注,責任人容易明確,經濟技術的投入容易集中,所以容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面污染則正好相反,每個人都是環境加害者,范圍可達天涯海角,法律政策的實施極難,經濟技術投入的回報極低,治理主要依賴民眾覺悟,而覺悟的自發成長只能漸變。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生產本身的監控不斷強化,垃圾治理的“短板效應”將日益凸顯,整個環境系統的狀況將越來越取決于垃圾治理的程度。

  其二,垃圾產生的量和質都與生產正向相關,隨著經濟增長總量的增加和產品換代速度的加快,生活廢棄物品可謂突飛猛進,種類越來越繁多,成分越來越復雜,結構越來越穩定,處理技術的難度開始超過生產技術的難度。無論生產污染強度多大,由于種類和成分相對單純,控制和轉化都相對垃圾容易。當垃圾數量急劇膨脹以后,生產的環境危害正在逐步被垃圾的環境危害替代。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垃圾問題從生活問題演變為經濟問題,再演變為政治問題。發達國家轉移污染,輸出垃圾引起的反響超過輸出產業。有后發國家甚至稱,垃圾輸出是向一個國家宣戰。

  其三,中國民眾的生活追求,正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所謂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健康性和精神愉悅性,而這兩者的基礎是環境質量,環境質量本身就直接可以等于生活質量。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進一步把環境質量進行了提煉,這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戰略決策。美麗中國不僅要治理實體污染,而且要治理視覺污染,垃圾屬于二者兼備的污染。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可能尚無生產污染,或者生產污染尚不明顯,但垃圾污染都一樣充斥。即使是自然保護區,由于人類行為的滲透,垃圾也在暗流涌動。所以,垃圾治理勢必上升為全局性任務。

  垃圾治理之所以治不勝治,有經濟、技術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但主要原因還是認識問題。誠然,從世界各國看,還沒有哪個國家可稱完全解決了垃圾污染,但只要至少在總體層面上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垃圾困擾就都大為減少。垃圾污染問題,根本解決方案是回收再生利用,根本解決困難也是回收再生利用。回收再生的要害是分類,許多地方在垃圾分類回收上作了大量努力,例如開辟試驗小區,放置分類設施,采用人工勸導,甚至采用電子標記加經濟補償等,但收效并不理想。從時間上看,難以長期堅持;從空間上看,難以全面推廣。最后只好向傳統處理方式回歸。

  難以堅持的原因歸咎于民眾習慣,但細推一步又并不完全歸咎于民眾習慣。不少小區居民曾經按規定,嚴格實行分類投放,但清運時卻被一混了之。面對這種尷尬,無論多么美好的愿景,都會頃刻瓦解。之所以出現上述局面,原因有三:一是分類結果的出路問題;二是分類結果的意義問題;三是分類結果的回報問題。從目前情況看,可以說小區試驗已經初見成效,問題出在“小系統”與“大系統”不兼容。錢學森曾經從社會系統工程角度,提出建立“國家再生資源委員會”。在當時背景下,這個建議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到現在可以說已經水到渠成。

  發掘錢學森建議,精髓不在設立機構,而在轉換觀念。把垃圾視為資源并不新鮮,但對資源再生目前至少應該有三個再認識。

  第一,從生態文明建設主攻方向看待垃圾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物利用已有共識,并且開始普遍實施,但生活廢物的回收還處于邊沿地帶。分類回收的難度確實不小,但真正有利發展并符合實際之舉措,相信早晚會得到高層有力支持。企業污染治理也經歷過艱難的低谷,后來進入政治生活后,很快就面目一新。從實際出發,傳統處理方式并非要立即放棄,而是必須以回收再生為目標引領,只有這樣,才能結束趔趄徘徊的被動局面。

  第二,按社會系統工程思維方式組織垃圾回收。“循環經濟”概念盡管忽視了能量耗散,但從物質角度看還是可取的,只是多年來未能形成社會系統,以致實施嚴重受限。系統建構有“自組織”和“他組織”,自組織形成的系統當然理想,但完全的自組織需要漫長的等待。生態文明建設至今,民眾中已經醞釀出相當的積極性,這就是自組織的基礎。恰當發揮政府和群團的他組織力量,可以循序漸進地建構出帶有協同功能的再生機體。

  第三,以國家振興使命擔當姿態動員垃圾回收。發達國家視垃圾分類為大德,而我們卻視其為末小,這是回收再生的癥結。這個問題不能完全歸咎于傳統文化,中國社會歷來有“物盡其利”的告誡;同時也有“吹毛求疵”的斥責。近代以來中國的敗績,很多可以追蹤到大而化之這個弊病。質量已成當代中國經濟乃至社會的命脈,而質量則取決于細節。垃圾分類可以改變行為方式,對整個生態文明建設和整個民族素質提升都極具意義。

  作者授權發布

[責任編輯:田依漪]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