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
在抗日戰爭中,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凝聚、擴大全民族抗戰力量的主要途徑和有效形式,這是“唯一無二的方針”。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確定并堅持一切服從抗日的原則,正確處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關系,實行調節各階級相互關系的恰當政策,維護國共合作這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和關鍵,使政府、軍隊、各黨派、全國人民真正團結起來。
中國共產黨不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人,而且是臺柱子,為它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種種努力。從“一·二八”事變后提出在三個條件下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共同抗敵,到1935年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再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從“七七事變”爆發時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團結抗敵的前線。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由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組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并發展起來。這在中國政治上開辟了一個新的階段。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自建立之日起,就歷經黨內外、國內外的種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克服了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和右的錯誤傾向。當然,統一戰線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還是來自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摩擦。斗爭是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鞏固國共合作、發展統一戰線的最主要方法。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斗爭策略,堅決維護、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對頑固派的反共摩擦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不但維護了團結抗戰的大局,也爭取了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廣泛同情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起到了核心領導作用,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一面高揚的政治旗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救中國的唯一方法,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它才得以建立、鞏固與發展,所以他們支持共產黨為抗日和民主所進行的斗爭,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心悅誠服地聽取共產黨的意見,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自信力:堅持持久戰的思想和戰略
全國抗戰爆發前,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預見到,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持久作戰,最后的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投入大量兵力,歷經數次會戰,雖在局部取得勝利,但總體上節節敗退,大片國土淪陷。“速勝論”已經破產,“亡國論”甚囂塵上,不少國人困惑迷茫,看不到希望。
為了更清晰地指明抗日戰爭的前途,提振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客觀分析了中日雙方的特點,指出“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錯誤的,最后的勝利必然屬于中國,但必須經過持久抗戰才能取得勝利。持久戰包括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相持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
《論持久戰》成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的指導綱領。它不但影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和敵后抗日根據地,也影響了國民黨軍隊和國統區,包括蔣介石、白崇禧、傅作義、衛立煌等人。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戰斗力:堅持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主要進行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主要進行敵后的游擊戰,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明確提出,抗日戰爭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從而形成“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的戰略方針,在敵人后方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這場游擊戰爭的規模,就其廣大性、長期性來看,不但在東方是空前的,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可能是空前的。
游擊戰爭的開展和堅持,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成為可能。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高度,組建抗日武裝,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抗戰,在游擊戰爭中武裝人民,組織民眾團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多個敵后根據地,為游擊戰爭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后方戰略基地。在敵后根據地的依托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歷史雄辯地證明,游擊戰爭是抗日戰爭時期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在游擊戰爭中顯示出超凡的戰斗力,既打擊了敵人,又壯大了自己。據統計,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中國共產黨空前發展,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
上一篇:不宜用哲學思維簡單取代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