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可為政府解決就業和鼓勵發展服務業提供更便捷通道。據測算,服務業1萬億增加值創造的就業比第二產業要多出30%。同時,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提速,將帶動更多財政與社會投入,而隨著財稅改革的深化將有更多財政轉移投入到民生領域,必然會刺激消費,進而促進服務業和服務經濟發展。不論對于生產性服務業還是消費型服務業,“互聯網+”的“風口”正是提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絕佳時機。特別是,在此過程中“互聯網+”將對產業轉移產生影響,進而改變就業與產業轉移的關聯性。隨著各種智能終端日益普及的移動互聯網,為產業轉移和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微商等新模式的出現使得創業就業門檻極大降低,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大大增強,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出現新的途徑。
互聯網金融工具促使經濟日益虛擬化和服務化。從發達經濟體經驗看,實體經濟與金融聯姻之后有過一段“蜜月期”,但隨著實體經濟利潤率走低,金融資本開始投向房地產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經濟服務化?;ヂ摼W金融極大改變了金融服務經濟的效率,將資源配置效率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得到資本更多更快,自然會更多更快地投往利潤更高的領域,一般來說,服務的利潤要比產品更高、更持續。產品差異性要小于服務差異性,出于實施差異化競爭目的,企業也必須走服務化之路。于是,在利潤刺激、
金融加速和競爭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經濟虛擬化和服務化特征日漸凸顯出來。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從標準化商品過渡到非標準化服務。產品經濟并非沒有服務,但卻是工業化思維下的服務,把服務作為一種售后成本,未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也不能帶來更多利潤?,F在的服務是在工業化基礎上信息化思維的服務,服務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如工業化時代作為硬件制造商的IBM公司,現在給自己的定位是信息技術與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終端迅速推廣使用,重構了人們的時間分布,也重構了服務的實現方式。服務將根據需求進行時間、地點、質量、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調整,產生更優的用戶體驗。這種服務下,產品成為成本,對消費者趨向免費,服務成為創造價值的核心。
充分利用“互聯網+”提升服務經濟
促進一個行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和信息服務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各領域的重要支撐作用,深入挖掘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大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信息共享與競爭機制,以信息服務業為支撐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通過設立引導基金等措施,加大生產性服務業的財政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授信額度和貸款規模,調整完善生產性服務業價格政策,改變對生產性服務業差別對待方式,清理調整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