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本方面,1943年12月,中、美、英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規定,務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釣魚島歷史上一直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自然包括在內。1945年7月中美英發布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這一條文,稍后的《日本投
降書》表示完全接受。自此,中國完全收復了被日本占去的固有領土,從而奠定了現有的疆域版圖。歷經近代的領土淪喪和抗戰以后的失而復得,中國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領土觀念:不是自己的,絕不覬覦;是自己的,絕不放棄。
第四,抗戰后期興起的民主憲政運動,奠定了中國現代政黨制度的架構。近代民族主義有兩個面向:一是對外反抗,二是對內建設。抗戰時期流行的“抗戰建國”就是其典型寫照。但對于如何建國,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主張并不一致。抗戰后期,中國出現各方競言“民主”的潮流。中共以組織“民主聯合政府”相號召,國民黨提出召開“國民大會”,此間成立的各民主黨派則主張實行“民主憲政”。盡管三者背后的意蘊大相徑庭,但最終在1946年2月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實現了交集和融合。然而,其中的分歧和矛盾難以在具體操作層面“協商”,歷史最終作出選擇。1949年9月,新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雛形。60多年來,歷經曲折和增益,如今這一政黨制度日益表現出蓬勃活力和獨特優勢。
第五,產生了抗戰文化,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思想得以豐富,出現無數以抗戰為內容的文藝作品,形成豐富的抗戰文化,從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此,抗日戰爭一方面持續不斷地形塑著中國的學術研究、國民教育、圖書出版和影視文學等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另一方面作為永久的歷史記憶,又以各種形式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最為典型的,是《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常蕩漾回響在各種莊嚴肅穆的場合。每年的9月18日、7月7日、9月3日,中國社會各界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抗戰作為一種話題不時出現在中國人的歷史懷想和現實言說之中。全國不計其數的抗戰遺跡則作為一種物質存在,顯示出抗戰的永久性和日常性影響。因為抗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便不同了。
災難與犧牲,光榮與夢想,共同交織于中國偉大的抗日戰爭之中。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起點。今天我們紀念抗戰,要全面總結和繼承抗戰遺產,以慰藉英靈和先人,并啟示今人為建設一個美好和平的中國與世界而努力不懈!
上一篇:當前政府監管面臨的新情況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