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日本、中國高等教育、文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特赦、世界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軍社:日本的心態不太正常】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認為,近年來,日本一直想成為“正常國家”,甚至要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近期日本政府在外交和軍事上的一系列行為,實在不是一個要做“正常國家”的應有之為。首先,日方連續兩次公開指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有悖外交常理。第二,日方指責中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等活動是為了“牽制日本”,充分暴露出其不愿正視歷史的心態以及想做大國卻又小肚雞腸的心理。第三,日方誣稱中國閱兵是“秀肌肉”,再次顯示出其“雙重標準”。最后需要一提的是,日方最近再次用一艘曾在二戰期間參加過侵華戰爭和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軍艦名字“加賀”,來命名8月27日下水的第二艘“出云”級直升機航母,而首艘“出云”號艦名也曾是侵華日軍海軍旗艦的名字。日本必須明白:若要成為“正常國家”,首先要有正常心態;若要做大國,首先要有大國胸懷。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陳先哲:中國高等教育的“鯰魚效應”如何產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陳先哲指出,中國高等教育要如何才能產生“鯰魚效應”,從而產生“活躍的思想市場”呢?根據未來世界高等教育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內發展高等教育的政策趨勢,最有可能也最應該從兩大方面著手:(一)真正擴大和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政府不再給大學畫圈,而是政府先把權力邊界劃好,把辦學的空間留給大學。在這方面,作為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表率的上海紐約大學已經有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探索,能否對其他大學產生鯰魚效應也非常值得期待。其實,只要有足夠的辦學空間,一定會是百花齊放春滿園,萬紫千紅來爭春;只要政府主動厘清和大學之間的權力邊界,真正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大學辦學活力自然就會被激發,“鯰魚效應”自然會到來。(二)充分引入民間資本辦學,推動大學辦學模式的革命。現有民辦高校的辦學模式,很難對成熟的公辦高校造成大的沖擊,更別說沖擊北大清華的地位了,必須有革命性的新型辦學模式來承擔這個歷史使命。從目前來看有兩方面的力量具備這樣的可能:1、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在線高等教育可能帶來革命性影響。2、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建立的新型大學可能成為推動大學革命的“鯰魚”。
摘編自《光明日報》
【雒樹剛: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方向】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認為,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方向,首先要深刻理解人民需要文藝。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豐富、多元,對于文化產品的質量、品味、風格等要求也更高。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抒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通過更好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方向,要深深懂得文藝更需要人民。人民的實踐、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來源于人民。一部文藝作品要做到有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有思想深度、藝術高度,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文藝工作者堅持貫徹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創作態度和藝術宗旨。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積累素材,始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上,感受百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堅實腳步,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摘編自《求是》
【崔新建:抗戰勝利標志著中國大國地位的初步確立】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崔新建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章節,是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偉業。抗日戰爭的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奠基禮。抗戰勝利標志著中國大國地位的初步確立。享有與自身實際相稱的國際地位,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突出貢獻,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肯定。抗日戰爭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中國是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重要建設者和堅定維護者。在戰后國際事務中,中國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后,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方面,肩負起大國責任,作出了突出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卓澤淵:特赦并不是不加區分地對犯罪分子“網開一面”】中央黨校政法部常務副主任卓澤淵表示,在國家的慶典、重要紀念日宣布特赦,是國際通行的做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實行過7次特赦。雖然特赦制度在我國憲法中已有相關規定,但從1975年第7次特赦至今,我國再未實行過特赦。這次時隔40年的特赦,是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程序來決定、實施、推動的,彰顯了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代背景,不僅具有重要的法治意義,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特赦并不是不加區分地對犯罪分子“網開一面”。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周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對死緩貪污罪犯可采取終身監禁,正說明了依法治國背景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法治需要有仁愛精神,但也要講罪刑相適應,歸根結底必須要堅守公平正義。我認為,刑法修正案(九)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摘編自新華社
【畢吉耀: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亮麗風景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畢吉耀表示, 當前發達經濟體雖然整體形勢有所好轉,但仍普遍面臨“高失業、高赤字、高債務”的“三高”問題,經濟復蘇乏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趨緩,一些新興大國甚至出現負增長。
具體來看,美國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療傷”階段,政府債務最終去杠桿的結果就是稅率上升,這將抑制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增加。此外,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日本經濟環比分別增長0.4%和1.0%,都較去年第四季度出現了好轉。這更多是政策刺激的結果,而非經濟增長動力得到了恢復。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無論與全球相比,還是與主要經濟體相比,都是很快的。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4%。基于這一基數,7%的年均經濟增速將帶來巨大的GDP增量,對全球經濟的帶動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