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欠發達+好生態”地區如何走科學發展之路

2015-09-06 09:54 來源:學習時報  我有話說
2015-09-06 09:54:17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中共甘肅省隴南市委書記 孫雪濤

  甘肅隴南山大溝深,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尤其缺乏鐵路、高速公路和民航運輸等現代化交通條件。盡管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厚的生物礦產資源,但長期以來展現給外界的是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遺憾和“欠發達+好生態”的初始印象。由于內生發展能力不足,隴南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長期在低位徘徊,處于后進水平。為破解發展難題,從依托工礦業帶動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從招商引資到資源開發,歷屆市委、市政府下了不少功夫。然而,比照甘肅省委、省政府2017年限期脫貧硬性任務和2020年“與全省同步進入小康”的宏偉目標,數以百萬計的絕對貧困人口和3000元左右的農民人均收入,使得隴南全市承受著巨大的發展壓力。處在發展爬坡期、扶貧攻堅期和后發趕超期的隴南究竟該往何處走?現階段真正適合隴南的發展之路到底是什么?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好生態的品質與價值

  隴南的生態條件無疑具有高品質。由于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隴南境內生物資源薈萃,礦產資源富集,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高達359天,有各類樹種1300多種,在甘肅省森林覆蓋面積、樹種位居前列,是生態完美的綠色走廊,曾被李四光譽為“復雜的寶貝地帶”。加之人文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奇山秀水、多元文化、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隴南的獨特底蘊。綜合分析,在以市州為基準的權衡范圍中,“欠發達+好生態”的稀缺度屈指可數。

  隴南可資利用的資源正是以自然資源為核心的原生資源,翠綠的植被、清澈的溪水、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是隴南極為突出的比較優勢。隴南生態要素的顯著性和性價比堪稱上佳,追求發展的美學境界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意愿。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這種未曾遭受大刀闊斧改造雕琢痕跡的原生狀態,更有利于布局、調整、破立、選擇等發展活動,其真正價值就在于能夠為后發趕超提供難得機遇、發展潛力和回旋余地。據此,必須牢固樹立大生態理念,以生態內涵和生態標準為行動指向,統攬人文、旅游、山水、生物資源,推動相關要素參與其中,帶動全市走上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實踐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謹慎開發、有效保護、綠色發展”的原則,近年來隴南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進行了廣泛探索實踐。

  狠抓常規生態建設。在集中抓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綠色通道“三位一體”建設的同時,著重通過生態治理提升生存環境品質。先后向國家水利部等部委申報爭取、實施“兩江一水”治理規劃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創建工作,扎實開展江河干支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溝道治理工程,深入推進以城市大氣環境治理、重金屬治理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重點的環境治理活動,通過創建制度、健全機制和配備人員等措施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和項目環境管理,實現環境執法檢查的常態化,取得了較好效果。僅2014年,就完成污染減排項目和重金屬治理項目62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64個。

  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在確保糧食增產、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的基礎上,綜合協調、銜接農牧、林業、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門,合理規劃和調整種植結構,重點培育富有經濟價值的綠色作物和名貴物種,結合土地流轉保障產業規模,利用三權抵押貸款等普惠融資平臺保證資金投入,依托縣鄉級公路建設強化交通支撐,有針對性地增加在市內主要公路沿線的生態觀光農業布點,有效增強了生態能見度和可觀賞性。

  培育環保工業。通過調整工業布局、強化資源整合、優化工業結構、改造落后產能等方式推動工業項目向節能環保轉型,建成礦石處理、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等3個環保項目,啟動油橄欖生態工業園建設、白酒釀造技改等11個項目,郭家溝鉛鋅礦正在按照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綠色理念建設,初步奠定了環保工業的發展基礎。

  扶持農特產業。以縣、鄉政府為責任主體,加強宣傳引導,完善獎補政策,大力推廣“農戶+企業+協會”的合作模式,通過基地規模化、管理科學化、生產標準化、加工精深化、營銷市場化、產品品牌化來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等農業特色產業,實現增收價值和生態價值雙豐收。2014年,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基地37.8萬畝,新發展經濟林果27.16萬畝、總產量達14.7萬噸,中藥材產量達到14.6萬噸,總計年產值達到68.9億元。農特產業已成為隴南農戶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