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化旅游。在認真貫徹國家和省上旅游發展大會精神、論證出臺《隴南市文化旅游發展改革意見》的基礎上,以旅游景區建設、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融入鄉村旅游扶貧工程、人文資源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著力推進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融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先后創建4A級生態旅游景區7個,與外商簽訂文化保護項目24個(簽約資金47億元),75個村被國家列入“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3個村被國家列為“中國傳統部落”,乞巧文化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市實現旅游綜合年收入35.8億元,同比增長25%。今后幾年,隨著一大批重大交通建設項目的陸續完成,文化旅游必將成為隴南富民增收的新支點。
建設美麗鄉村。在生態理念引領下,各縣區普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風貌營造、美化亮化和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著重突出農村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資源的保護利用,有機結合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扶持項目,著力提升廣大農村的生態品質。目前,累計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1249個,建設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7個,縣級示范村30個。
創建生態品牌。針對蘋果、櫻桃、油橄欖等經濟產品,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被賦予一定的生態屬性后,由于附加值有所增加,可以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網上,隴南櫻桃每市斤售價高達58元,一只雞可以賣到160元,生態認證的創收效應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放大。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個產品取得地理標志保護,武都油橄欖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已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審核,文縣綠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康縣獨一味工業園區全省知名品牌示范區已通過甘肅省質檢局審批,文縣獲準籌建甘肅省高原茶產業示范區,已推薦上報10個經濟產品爭創甘肅名牌產品,下一步計劃培育隴南名牌產品9個以上。
醞釀出臺“生態”戰略。隴南決策層認識到,如果將“生態文明”的概念放到實踐之中加以考量,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經過對現階段隴南發展要素的認真審視和反復論證,最終確定在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城鄉一體等四方面予以“快速推進”,在交通基礎設施、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等三方面予以“著力夯實”,在電子商務、金融支撐和非公經濟等三方面予以“集中突破”(即“433”戰略),以揚長避短、省時省力、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基本特質,以依靠勞動力、綠色經濟、文化旅游等原生資源和普惠資源來實現“小補大收”,快慢有序、立體漸進地推動全市發展科學過渡到距離當下的發展階段,并將該戰略作為今后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戰略。
實踐證明,隴南“以生態為綱”的發展方式與實際現狀高度契合,富有“小步快走”的成效。甘肅省一年之內連續組織了8次現場會學習隴南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建設和農特產業方面的發展經驗,足以證明其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已得到普遍肯定。與年造林42萬畝、退耕還林17萬畝、建設綠色通道785公里的突出成績相比,隴南著力促成的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綠色產業和集約發展方式為一爐的大生態格局更讓人欣喜。2014年,隴南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產增加值分列甘肅省一、二、三位,精準扶貧卓有成效,萬眾創業方興未艾,“特色中國﹒隴南館”開館運營,成功開創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新模式。奮進中的隴南第一次榮登“最美中國榜”,持續改善的交通條件即將為其插上騰飛的翅膀。加之構建“絲綢之路黃金旅游帶”、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等政策機遇,隴南完全有望站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制高點”,進而實現后發趕超的重大跨越。
上一篇:老人農業:留守村中的“半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