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天安門舉行,并舉行勝利大閱兵。30多位外國領導人、19位政府高級代表和多名國際組織負責人齊聚北京,出席紀念大會和閱兵式。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當事國——日本領導人,安倍晉三卻沒有出席抗戰紀念大會。安倍缺席是否會降低抗戰紀念活動的意義,是否會影響中日關系的發展?日本國內民眾又是如何看待中國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的?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江永。
“安倍談話顯然不能被亞洲鄰國接受。從一開始,安倍不出席中國的紀念活動和閱兵式已經是一個定局?!?/font>
光明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未出席中國人民抗戰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和閱兵式,這會不會降低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意義?
劉江永:盡管中方已經邀請安倍首相參加抗戰勝利紀念活動,但日方經過左右權衡決定安倍缺席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和閱兵式。
8月14日,安倍發表表戰后70周年之后,想考慮中方的反應,然后決定是否在9月紀念活動前后來訪。如果中方對安倍談話能正面評價,且同意安倍首相的行程,那么他可能會在九月上旬訪華。但是實際上,安倍的這兩個期待值都不可能實現。首先,安倍談話盡管接受一些日本有識之士的建議,但是他的基調和村山談話大相徑庭,也沒有對二戰是一場侵略戰爭的性質進行明確表述。同時,他也沒有對歷史上的殖民統治表示歉意,只是間接的引述一些話。所以這個談話顯然不能被亞洲鄰國所接受。第二,他想在他所希望的時間訪問中國而不參加紀念活動,中方也不會接受。所以從一開始,安倍不出席中國的紀念活動和閱兵式已經是一個定局。
我們知道,安倍的歷史觀和戰爭觀,決定了他絕不會認同中國關于抗戰勝利的紀念意義,也不認為日本對鄰國有侵略和殖民統治歷史,因此不應該進行反省。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紀念活動不是針對日本的,更不是針對日本人民,所以安倍來與不來毫不影響中國紀念活動的展開,以及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他不來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我們舉行紀念活動,是為了珍惜戰后來之不易的和平,同時也是通過與世界各國共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汲取歷史教訓,強化各國對《波斯坦公告》、《開羅宣言》及其奠定的國際秩序的認同,共同維護戰后和平局面。盡管日本領導人對此并不認同,但是不等于日本人民不認同。日本的人民,特別是日本的有識之士,會有代表出席這些活動。對于缺席的情況,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動機和考慮,我認為這不是中方的損失,這是他們喪失了一次在國際社會上、在正義事業面前展現自己立場和能力的機會,所以不會對中國產生任何影響。
日方不來參加閱兵式是有外交上的考慮的。第一,安倍講話希望中國有正面評價。但他直到8月24日國會答辯中,依然沒有承認日本在歷史上的侵略行為,他的歷史觀必然導致這樣的結果。第二,安倍期待通過訪華來對韓國領導人樸槿惠施加一定的壓力。但是他的談話在韓國引起更強烈的反彈。所以,安倍已經認識到,無論他是否訪華,都無法改變由于他的歷史觀和戰爭觀所導致中日韓三國的糾結局面。第三,安倍期待能在今年年內實現中日韓首腦的會晤,以此向日本國內展示安倍內閣可以維持和中國、韓國的關系,以此來提升支持率,以利于在明年7月日本內閣大選中,自民黨可以大獲全勝。下一步就是利用在參議院取得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數議席來修改日本憲法,進而實現安倍任內修憲的政治總目標,這就是他內外通盤的考慮。同時,我們也看到,安倍內閣表面上說因為國會日程安排的理由不能到中國來,實際上,還是不能真正在歷史問題上有正確的認識,在戰后70年這個時點,抓住機遇和鄰國改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