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堅持黨校姓黨、中國式校服、超越大數據理性、中國抗戰、“寒門難出貴子”原因、大健康產業集聚區、“一帶一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云山:黨校姓黨是黨校工作的根本原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校校長劉云山在出席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時講話指出,黨校姓黨是黨校工作的根本原則。堅持黨校姓黨,重要的是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落實從嚴治校的基本方針。要把黨的基本理論教育和黨性黨風教育作為主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教育,深化黨章和黨紀黨規的學習教育。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高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要嚴明制度、嚴肅紀律,把從嚴治校要求體現到黨校工作和學員管理各方面,使黨校成為不正之風的“凈化器”。
堅持黨校姓黨,既是對黨校教職工的要求,也是對黨校學員的要求。每一位學員都要強化黨的意識,保持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忠誠于黨的信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忠誠于黨的宗旨,牢記為了人民是天職、服務人民是本職,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忠誠于黨的事業,勤政敬業、先之勞之、敢于擔當,保持干事創業的進取心和精氣神。要強化黨的紀律規矩意識,經常看一看黨的政治準則、組織原則執行得怎么樣,看一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得怎么樣,看一看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貫徹得怎么樣,找差距、明不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遵規守紀的老實人。
摘編自新華網
【秦春華:“寒門難出貴子”原因遠比大學“嫌貧愛富”復雜】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表示,重點大學里農村學生比例過低的蓋子在2011年前后被揭開。“寒門難出貴子”的拷問深深刺痛了人們關于教育與社會公平的脆弱神經,進而推動了政府和大學出臺相關“逆向歧視”政策,努力提高重點大學里農村學生的比例。為什么重點大學里農村學生的比例這么低?現有研究認為,首先是大學“嫌貧愛富”,尤其是自主招生,更是將農村學生排斥在外;其次是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由農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級中學”像抽水機般吸干了當地和周邊縣城里最優秀的學生和老師。然而,問題的原因遠比大學“嫌貧愛富”和“超級中學”吸附要復雜得多。
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考試招生制度。在中國現行招生錄取制度下,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被某所大學錄取的唯一依據是他的高考分數。重點大學里農村學生比例低只能說明一個殘酷的事實:農村學生的高考分數整體性地低于城市學生的高考分數。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現行高考制度下,能夠取得高成績的唯一途徑是大規模重復性訓練,以提高熟練程度和反應速度。實現這一途徑的基礎是教育投入和家庭經濟條件,而和戶籍身份無關。農村學生高考成績低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師資。優秀師資“只出不進”的結果必然導致了農村學生在高考競爭中處于整體性的劣勢。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從道德上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從技術上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利于展現他們優秀素質的有效的大學招生錄取制度。否則,如果只是簡單化地調整招生政策,農村學生的入學比例從數據上看是快速上升了,卻可能在未來產生更多更復雜的社會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華濤:超越大數據理性的更大的理性原則是人文法則】
嶺南師范學院胡華濤表示,(自然)科學視域下的大數據新聞以探索統一性的、普遍的本質為己任,其新聞客觀性邏輯就是最大普遍性,最大的同一性就是最大的客觀性。而人文科學視域下的傳統新聞在于追求個體性的人生意義,其客觀性訴求在于將普遍意義與豐富的個體性的人文意義統一起來。具言之,大數據新聞客觀性來源于對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所持有的豐富意義域向普遍性方向進行抽象的結果,其特征是一步一步地撇開個體身上道德的、功用的、審美的和哲學的意義等,以至最終達到最為抽象的同一性。反其道而行之,傳統新聞客觀性則在于首先以抽象的同一性意義為邏輯起點,超越但不拋棄抽象走向具體,通過把功用的、審美的和道德的意義與普遍意義融貫在一起,構建一個包括所有這些意義在內的有機統一體。這就是大數據新聞實踐更大的理性——人文法則所必須遵循的根本邏輯和基本途徑。這無疑也應該是當下大數據新聞研究的基本方向和進路。那些一味堅持大數據新聞普遍本質的自然科學研究范式,既不能深刻反映社會意義的原型結構與超自然的高位階的社會信息需求,也不是大數據理性的完滿表現。因為,對于人類社會而言,超越大數據理性的更大的理性原則是人文法則,是人生的根本意義。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楊劍鋒:中國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頑固的堡壘之一】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副教授楊劍鋒認為,清末民初,我國從日本和歐洲引入了校服概念。民國時期的學生校服,體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特別是女式校服,端莊含蓄,富有東方女性之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中小學生的校服引進了蘇聯式制服。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校服在我國基本銷聲匿跡。從90年代開始,運動式校服在全國中小學校逐漸普及開來,很多中小學生都裹在寬大的運動服里度過了學生時代。運動式校服的主要特點,一是去性別化,青年男女的性別差異被同樣寬松肥大的服裝抹平了。去性別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對女性身體和性的恐懼,這種恐懼源于中世紀式的禁欲主義傳統。二是審美上的粗鄙化。這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對學生基本人格尊嚴的忽視。
一個國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歷史的縮影,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時也反映了一所學校甚至一個國家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區分的校服,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性別認知。美觀時尚的校服,則有助于學生養成自尊自信、優雅從容的良好氣質。不客氣地說,中國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頑固的堡壘之一,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摘編自《光明日報》
【任理軒:中國抗戰的偉大勝利證明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歷史真理】
“任理軒”署名文章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大決戰。中國抗戰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正義驅逐邪惡、光明驅散黑暗、進步驅趕反動的偉大勝利,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偉大真理的勝利。
1.中國抗戰勝利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成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對真理贏得群眾的古典詮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在為人類社會始終堅守的正義而戰、為全世界追求的和平而戰、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獨立自由而戰,注定是正義的、光明的、進步的,最終取得偉大勝利。2.“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把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戰精神匯成一句話,就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3.“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方向坐標。“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是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優良傳統的時代表達,是建設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家園的時代最強音,更加明確了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發展進步的方向坐標,成為凝聚56個民族、13億人民團結奮進的偉大旗幟。
摘編自《人民日報》
【藍紹敏:把泰州打造為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區】
中共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指出,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具有多重意義。一是有利于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構筑新興產業高地。二是有利于開辟內外需市場,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三是有利于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泰州既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又是長江經濟帶龍頭區域的新興城市,在發展大健康產業上擁有獨特優勢。
打造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區,既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又要積極落實“中國制造2025”新部署、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既要積極上爭,在國家層面將泰州列為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城市,又要不等不靠,發揮現有基礎優勢先行先試。(一)致力以“研+產”做強藥,打造醫藥產業高地。(二)致力以“藥+診”做特醫,打造特色醫療基地。(三)致力以“醫+保”做大養,打造養生養老福地。(四)致力以“養+文”做精游,打造健康旅游勝地。
摘編自《新華日報》
【姜志達:“一帶一路”要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姜志達撰文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沿襲“進口資源—加工制造—出口產品”的發展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影響和帶動全球經濟的“世界工廠”。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日益擴大,現有的經濟合作模式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西方一些國家借機炒作“中國威脅論”、“資源掠奪論”,這些言論在周邊國家也有一定市場。借助一些偶發事件,周邊國家民間對華不友好的聲音總是不絕于耳,中國在周邊國家的一些重大項目也出現頻頻受挫的情況。因此中國需要改變經濟合作模式,不能一味強調“招商引資”,而是要鼓勵中國資本和中國裝備“走出去”,開設工廠,直接參與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項目。
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客觀要求以及確保“一帶一路”戰略順利開展的關鍵。“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資源稟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利益訴求不同。中國與沿線地區和國家發展經濟合作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要積極與沿線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通過合作模式的創新,實現優勢互補及合作共贏,推動當地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當今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刻轉型過程中,大國圍繞經濟規則制定權的競爭異常激烈。作為“一帶一路”倡導國,中國與沿線國家成功開展經濟合作的新范式無疑將在未來全球經濟規則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了規則制定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摘編自《和平與發展》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