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金碚
以先進制造業為標志的現代工業社會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國家最強盛的時代。進入工業化進程的國家無不希望成為制造強國,但在被稱作“工業國”的數十個國家中,真正成為制造強國的屈指可數。可見,建成制造強國并不是一個水到渠成就能達到的目標,只有具備特殊條件并經過不同尋常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國雖然已經是制造業生產能力世界第一的國家,但離制造強國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建設制造強國,打造“大國筋骨”,是一個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制造強國“三原色”
工業的本質是將無用的物質轉變為有用的物質,或將有害的物質轉變為有益的物質。其中,制造業最集中體現了工業生產的這一本質屬性,是人類能力的最突出展現。那么,決定制造業強盛的基本因素是什么?綜觀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各國可以看出,有三方面的基本因素決定著制造業的發展,可以稱之為制造強國的“三原色”。
一是資源。最初是自然資源及地理區位尤其是能源與礦藏優勢,可以使一國獲得制造業發展的先機。同時,人力資源優勢也是制造業獲得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在制造業發展進程中,發揮資源優勢始終十分重要,不過其性質有所變化,即從主要依靠資源豐富及低成本優勢轉變為更依賴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從主要依賴初級資源(要素)向開發利用高級資源(要素)轉變。所以,建設制造強國,必須不斷推進資源要素的高級化,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中尤以人力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不斷高級化為關鍵。
二是科技。制造業的本質是將無用之物轉化為有用之物,科學技術決定著這種轉化能力即加工制造能力。其實,由科技水平所決定的制造技術水平也決定著人類發展的資源條件。因為,所謂資源不過是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物質。自然物質原本沒有資源與廢物之別。離開了制造技術,資源稟賦便無法定義。換言之,只要制造技術充分進步,所有的物質都是資源;如果制造技術水平低下,不僅許多物質是無用之物,而且工業生產過程還會產生許多廢物甚至污染物。所以,要成為制造強國,就必須成為創新型國家。只有科技不斷創新,新制造技術和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制造業才能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制造強國就是有能力使大多數物質資源化、無害化和有效化的國家。
三是文化。所謂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長期發展中所積淀而成的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以及習慣傾向。文化因素對工業化前景具有基礎性、長期性影響。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各國工業發展的路徑大同小異,表現出“標準型式”;但到了后期,各國工業化表現各異,幾乎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差異,即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工業化的多元化。例如,同為歐洲工業化國家,希臘永遠也發展不成德國,西班牙也永遠成不了瑞士。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制造強國,其文化特質往往具有決定性影響。即使是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稱雄世界200年,但由于文化特質原因,也未能繼續保持制造強國地位。正如美國歷史學家馬丁·威納在《英國文化與工業精神的衰落:1850—1980》一書中所說,是英國文化導致了英國工業精神的“紳士化”,使英國工商業喪失了進取心和競爭力,終而失去了制造強國的世界地位。所以,每一個國家都應深刻反思:自己的社會文化特質將如何影響工業化的前途?要成為制造強國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如何使制造業的強大與自身的社會文化優勢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