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教授 李長安
在今年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是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途徑。無論什么人,只要有意愿、有能力,都可以靠創業自立、憑創新出彩,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社會上升通道,更好地體現尊嚴和價值。很顯然,在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社會不公現象有所加劇的背景下,大力推動“雙創”活動,不僅是挖掘經濟增長新動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踐行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在經濟總量上,還是在人均國民收入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如今,我國的GDP總量已經突破了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已超過了7000美元,進入了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社會不公現象出現了日漸加劇的態勢,一部分人未能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突出地表現在:
一方面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失業人數有所增加。從表面上看,我國的失業率并不高,長期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這數據僅為被失業問題困擾不堪的歐盟平均水平的一半,比目前經濟形勢較好的美國也要低一兩個百分點。但是,考慮到統計口徑的不一和統計制度的漏洞,我國的真實失業率恐怕要高出不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隱性失業現象大量存在。特別是當前隨著經濟增速的不斷下降,隱性失業問題開始逐漸凸顯出來。由于經濟增速下滑,實體經濟不景氣,為了維護勞動力市場穩定和社會和諧,許多地方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補貼性政策,對不景氣企業不解雇員工甚至多雇員工進行補貼,導致部分企業冗員增多。即使是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之間的差距來衡量的話,那么隱性失業率也要超過1%,隱形失業人員達到300萬人左右。
另一方面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從趨勢上看,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基尼系數在0.3以下,九十年代在0.3-0.4之間,進入新世紀后,進一步擴大到0.4以上。近些年雖然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仍處在0.45以上的高位區間,屬于世界上較為不平等的國家。中國10%的高收入群體占有全部財富的60%以上,前10%高收入者的平均收入是后10%低收入者平均收入的8倍。目前,城鄉還有總量超過1億的貧困人口。可以說,這些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都未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果。
正在中國方興未艾的“雙創”活動,為廣大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也為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體創造了條件。創業型就業的最大特點,就是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崗”的就業模式,形成“一人帶動一群崗位”的就業模式。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的一項跨國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個機會型創業者,當年帶動的就業數量平均為2.77人,未來5年帶動的就業數量為5.99人。在我國,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測算,每新增一個個體工商戶,能夠帶動的就業為3人左右;而每增加一家私營企業,能夠帶動的就業人數大約有8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00.1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1萬戶。新創企業的大量涌現,為勞動者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截至6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64億人,比2014年底增加1454.7萬人。
此次“雙創”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參與者的廣泛性。創業主體日益多元化、大眾化,以大學生、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體的創業格局正在改變,眾多的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也紛紛加入創業大潮之中。甚至部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辭職下海,掀起了一股自“92派”之后的又一波創業的新浪潮。網絡創業是此次創業浪潮的一個典型特征。互聯網的普及突破了地域、場地、身體等方面的限制,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因而受到各類人群的歡迎。許多過去社會弱勢群體的成員如返鄉農民工、殘疾人等通過創新創業,在獲得更高收入的同時極大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大大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由此可見,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力推動“雙創”活動就是固本之策。只有努力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社會公平才有基石。收入分配是一個社會公平狀況的“信號燈”,“雙創”活動有利于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是讓更多低收入者實現向更高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強大動力。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雙創”是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也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創新。只有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多方參與,努力改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可以在實現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達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