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2015年會”近日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和國研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等專家圍繞如何推進“一帶一路”穩步發展、“一帶一路“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哪些機遇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隆國強:推進“一帶一路”需要有三種意識
第一種意識是機遇意識。推進“一帶一路”對每個人來說都要從中把握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尤其會對一些企業帶來很多市場發展的新機遇。基礎設施建設就會給很多企業帶來重要機遇。對東道國來說,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會給這些處在發展中的經濟體帶來重要的經濟發展助推力。對中國企業來說,在過去二三十年里,國內建設基礎設施的熱潮鍛煉了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從設計、總包、設備提供和基礎設施的管理運營都有一些非常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一帶一路”給這些在國內已經鍛煉出來的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同時,也為我國的發電設備、機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提供了新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給出口結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機遇。過去是出口勞動密集型消費品,還有傳統的紡織服裝,以后可以提供高科技電子消費產品。
還有企業會在“一帶一路”中發現資源優勢,“一帶一路”地區資源豐富。中亞、中東,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還沒有進行深入勘探,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會發現,這個地區各種各樣市場資源、礦產資源非常多。此外,這個地區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國內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本不斷上升,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轉型升級,一個是轉移。轉到那里去?除了轉移到內陸地區、中西部地區創造更多就業,還有另外一個選擇,轉到成本更低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去。伴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也會帶來國際化新的機遇。
第二種意識是要樹立風險意識。“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情況復雜,65個國家和地區,有的相對比較發達,有的發達程度比較低,有的國家市場化程度很高,有的到現在還不是WTO成員,最重要的是這個地區有幾類大的風險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個風險是政治風險。比如受地緣政治影響,這里有局部戰爭,有恐怖主義。很多國家的政局也不穩定。原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總習慣與政府高官拍肩膀,以為把關系搞好就解決一切問題,其實他們不知道一旦換了政府,可能會因為前面的行為使得那些看起來很安全的事最后充滿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法律風險。一些國家受西方國家影響較多,有的還是前蘇聯解體時新成立的國家,法律體系高度不一樣。要進入這些國家必須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否則的話會面臨非常高的法律風險。
第三個風險是文化風險。這里是多民族地區,幾大宗教匯聚在此,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如果不能了解和尊重,可能在投資貿易過程中就會面臨額外風險。
第四個風險是國際經營最常見的市場風險。這個地區的市場風險比其他地方略高。一些國家,比如說資源輸出國,前兩年資源價格高的時候過得很舒服,但是今天資源價格大幅下降,馬上面臨國際收支的巨大壓力。美國說要升息,美元一走強,資金就開始從這些新興經濟體往發達國家回流,流的過程將帶來大幅貶值。原來在這些國家投資做的預期很好,等把錢拿到手一算還賠了,這就是匯率風險。
所以當中國企業要進入這個地區扎實推進的時候,一定要充分意識到各種風險。
第三種意識是要樹立強烈的平等互利意識。“一帶一路”倡議是習主席代表中國政府提出的,相對于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中國的發展水平比較高、發展勢頭比較好,所以很多人認為推進“一帶一路”,中國人是去幫助別人,這種觀點要不得。每一個中國人、中國企業,在推進“一帶一路”的時候,要充分尊重當地百姓、政府和文化習俗。千萬不要拿自己的過去跟人家現在比,比如,我們覺得有一些地區環境標準不用那么高,但通過在這些地區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國家雖然比較窮,但環保意識、環保標準絲毫不低于中國,甚至比中國還高。有時候發展理念不一樣,所以走到這些地方如果不了解這些,可能就會碰到很多麻煩。
此外,還要注意互利。到這些欠發達地區一定要留有余地,互利共贏要化身到行動上,企業要去賺錢,但也要讓當地人,你的合作伙伴,上下游供應商、當地政府,特別是當地老百姓從中受益,真正讓大家一起在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