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推進戰略首先要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
“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國際戰略,是放眼全球來考慮發展的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跟國內戰略實施完全不同,國內戰略可以利用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推動,但國際戰略的實施很難用國內的一些理念,傳統有效的辦法去落實。
面對這樣一個國際戰略,可以概括為“用勢不用利”。什么是勢?例如人們常說的形勢、趨勢、大勢。過去講的順勢而為就是用勢不用力。例如,我們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在與發展中國家接觸中,如果一上來就談利,恐怕人家就怕了。所以要先謀勢而后謀利。這就要造勢。造勢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形成一個大的目標,就是利益風險共同體。首先要有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只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大家才會坐在一起認真思考問題,只有認真思考問題才會認真做事。如果把投資項目一下子殺進去,可能面臨極大風險。我們辦好事但人家未必領情,這方面有很多例子。這種共同體不僅是利益共同體,還要是風險共同體。為什么強調風險共同體?我們只有聯合起來共同發展才能規避共同面對的風險,有了風險共同體的意識,利益共同體的意識,表現在行動上可能會更為快捷。而只認識到利益,而沒有認識到風險,在行動上就會拖泥帶水猶豫不決。
怎樣形成風險共同體的意識?讓他意識到有風險需要共同面對,也就是公共風險,這個時候馬上就會共同應對。比如說發生金融危機后,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上協調,大家共同行動。讓大家意識到如果不采取集體行動,整個國際金融形態發生崩潰。有了這種風險的理性,也會形成這樣的共識,風險和危機形成的共識比利益形成的共識更為快捷。在這點上,我們要打造這種風險利益共同體,有了這種意識開路,后邊的很多問題就好辦。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無論是投資、貿易,還是項目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
怎樣形成利益共同體?需要在兩方面做文章。首先是交流,交流要靠政府的推動。交流不先行,搞“一帶一路”,搞投資、搞項目,可能就會缺乏群眾基礎,所以做好群眾工作在“一帶一路”實施中是至關重要。然后是市場和項目跟進。當中政府不僅僅是交流、造勢,還應當在具體的政治、法律上,尤其是雙邊協議和多邊協議上做足功課,譬如稅收的問題,能不能簽訂三方協議解決這些問題,避免雙重征稅,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去做,市場解決不了,企業解決不了。政府和市場、民間聯合起來共同行動,“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就有可能成功。
趙晉平:抓住機遇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中國制造從整體上看,目前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的位置。長期以來,在分析中國在全球地位的時候,往往是說中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研究,來分析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分析價值分配中到底拿到多少,遺憾的是看到中國的出口貿易所拿到的增加值水平偏低。比如說按照2012年計算,如果說從一般貿易來說,每1000美元的出口拿到的是792美元的增加值,也可以說是附加值,但如果把加工貿易計算在內則明顯偏低。從不同產品來看,長期以來始終認為高技術產品附加值是高的,產業鏈條長,這個結論是成立的。但問題是,同樣按照2012年計算,從中國出去的高技術產品,電子計算機、音箱設備、儀器設備,每1000美元出口所獲得的價值只有400美元。這個水平比平均水平還要低30%-50%。此外,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平均1000美元拿到的增加值是500到600美元左右,他們對中國的出口,拿到的增加值是1000美元可以拿700到800美元。
“一帶一路”為提升價值鏈地位創造了重要機遇。按照國際經驗,一個新興經濟體提升價值鏈的地位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學習、創新、引進技術,通過這個過程,在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向上游衍生,這是必然要走的路。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后發國家,周邊一些地區轉移一些產業,通過更廣范圍的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區域合作的價值鏈或者生產網絡來提升地位。事實上,中國制造在品牌、技術、產業體系上是擁有一定優勢的,我們可以主導區域價值鏈。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是這樣做的,一方面他不斷加強創新,另一方面把大量的在日本國內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轉移到東亞很多國家。通過產業鏈條的衍生形成生產網絡,提升日本全局的價值鏈,韓國這樣做,我們也要這樣做。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將為我們提升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機遇。一方面,我們在這個地區已經擁有一定基礎,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更廣范圍內的布局,通過產業的重新調整,促進于國內經濟結構升級和產業升級。已經失去競爭力產業的轉移,一方面會帶來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為我們發展高技術和高端提供一定的機遇。另一方面轉移出去的產業對國內高端產業有大量需求,會帶動國內高端產業的發展。第三方面,由于轉移出去,他會對現代服務業增加大量的需求,包括金融、物流、電信服務等。我們在服務貿易出口中,1000美元的出口拿到的附加值是高于制造業,這又是提升水平的機遇。
通過這種區域合作可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人民幣在這個地區金融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真正從全球價值鏈中,金融如果掌握主導權,占據價值分配的高端,通過“一帶一路”可以逐步實現這一點。
“一帶一路”具有重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目前中國和這些區域之間經濟互補性非常強,出口設備占一半比重,而且是拉動這個地區出口最大的因素。而進口主要是能源、礦產資源、低端制造業,燃料,占進口貢獻率的50%以上。從2003年到2013年出口和進口結構中可以進一步看到經濟的互補性,這就為我們加強地區合作來共同獲利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
我們要引領“一帶一路”區域價值鏈合作,必須做到內外兼修。主要有五點。
第一,要加強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首先練好內功,要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沒有新的競爭優勢是不行的;第二,要優化“一帶一路”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第三,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沿線地區設置新的產業布局,提升競爭力;第四,加強金融合作,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比如說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這樣一些方式來提高人民幣在本地區的影響;第四,結合其他國家的經驗我們在這一地區應該對一些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擴大國際發展援助,通過國際發展援助和直接投資貿易手段的結合來升華彼此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牢固的區域的價值鏈。(記者 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