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既定發展目標的明智選擇。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中經濟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當時測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要年均增長7.2%左右,就可以實現既定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相應目標調整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據測算,從2013年到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6.8%左右,“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就可以實現。基于此,把我國近期的預期經濟增長速度定為7%左右就是一個合理區間。這好比,一個人跑步到一個地方,前半程跑得快,節省了時間,后半程放慢一些速度就是明智選擇,因為既然不用再拼命跑就可到達目的地,就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很累。
保底線的理性選擇。“保底線”就是保就業。從我國現階段情況來看,每年吸納1000萬新增就業人口,是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把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作為一個重要的預期目標。近幾年,新增就業每年都超過1000萬人,2014年為1322萬人,今年上半年是718萬人,已完成預期目標的71.8%。這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于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后持續上升,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據測算,2005年我國GDP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新增就業80萬人,2014年1個百分點拉動新增就業175萬人。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就不必片面追求速度。結構升級使“保底線”的難度降低,對經濟增長下行的容忍度相應提高。
從經濟下行中看趨勢看亮點
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確實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當前,我們必須調整心態、轉換視角,從經濟下行中把握趨勢、發現亮點。
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產業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經濟結構。現階段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趨勢是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穩步上升,整個結構趨向“輕型化”。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盡管持續下行,但產業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強化。產業結構“輕型化”,有利于減低經濟增長對資源能源的依賴,降低消耗,增強抗御國際風險的能力,提高經濟體系的就業彈性,帶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更快發展。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降到7%,但第三產業增長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比重高出5.8個百分點。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一直是第一主力。為了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的不合理格局,早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均衡拉動轉變”,把消費排在首位。近年來的可喜變化是消費的貢獻率逐步上升,繼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2%,超過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48.5%之后,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到60%,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加速調整,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強化。
上一篇:張榮臣:以依規治黨帶動依法治國